第一节 防洪治涝 堤防建设 据1921年(民国10年)勘查河道情况中记载:“松花江两岸,只有天然堤埝,各河道下游地势低洼,雨水稍多,河水横溢,宅田受灾”。1932年(民国21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沿岸因无堤防工程,洪水冲进城内,市郊所属沿江村屯田舍尽被淹毁,庄稼颗粒无收。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为防御山洪侵袭城区,利用城东音达木河、城西英格吐河,修成两条排水沟渠。堤长共5 000米,堤高1米,堤顶宽不足1米,底宽2米。另在城西南平吊村西修筑一条防山洪堤。
人民政权建立后,积极采取措施,修堤筑坝,疏通河道。1947年,市政府首次组建防汛委员会,组织群众修补三合屯西两条大壕,填补江岸堤坝缺口,装设出水闸门,防止江水冲进城市。1951年,松花江发生大水,市政府组织动员6.64万人工,共修筑堤防1.16万米,完成土方6.63万立方米。1954年制定市区堤防工程全面规划,包括松花江堤防工程 (西起福胜屯东蔡家大泡,东至桦川县星火抽水站)和四合屯南北堤段、音达木河上游疏浚工程。1955年7月,中共佳木斯市委、市人委发出《关于紧急动员起来参加赶修第二批防汛工程的通知》,要求江堤达到防御1932年的洪水标准。全市职工采取休双周和利用停电的时间参加筑堤。当年新修与补强防汛工程15处,其中新筑4处,补修11处,总长1.4万米,完成土方 10.35万立方米。堤顶宽度普遍增至2米,发电厂围堤顶宽达3米,堤顶高度均超过1932年洪水水位 1米。1956—1959年,连年对沿江堤防加高培厚,新筑江堤6条共2.15万米。主要堤段铺设块石护坡,坡长3 790米,城市中心护岸工程1 092米,对险工弱段进行补修加固,并修建郊区堤防工程,共完成土方84.38万立方米。经过全面整修的江堤,超过1957年最高水位80.10米的1.5米以上,其中郊区堤坝超高1米多。1960年,松花江再度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最高洪水位80.63米,流量18 400秒立米。全市总动员,26天内组织87.6万人次上堤,全面抢修江河堤防127 公里,完成土方61.4万立方米。1961年重点堵复蔡家大泡、南城子决口和星火小英雄坝。1962—1963年重点加固堤防工程,并经黑龙江水利厅批准,成立佳木斯堤防管理站。1964 年,在江河两岸营造护堤林 48.6公里,共 1 800亩。1965年重点整修南城子、长寿、三合段江堤。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防洪工程一度中断。
1983—1989年继续进行险工弱段的加固整修,提高堤坝标准。1983年新建敖其镇护岸工程,长1 100米。1984—1985年,险要堤段整修完成土方37.3万立方米,1986年,沿江堤防造林300亩,植树33 600株,沿江乡福胜段消险灌浆长500米。1987年营造护堤林580亩,因当年汛期水大,全被淹死。同年,沿江乡福胜村塌岸,兴建上游锁坝工程,经 3年施工,上、下游两座锁坝全部竣工。沿江乡堤段4.8公里两侧大坑填塘消险,完成土方 30万立方米。大来镇老牛圈渗水险段,铺盖防渗粘土 2.5万立方米。1988年在沿江段堤防实施填塘固脚改线工程,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被评为省优工程。同时,完成堤防造林400亩。1989年,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的推动下,整修江堤2公里,加固防洪险堤 6处,沿江段防渗灌浆3公里,完成土方94.8万立方米。
1947—1989 年共计建成松花江大堤全长94.53公里(包括东、西格木堤 5.8公里);江堤护岸工程6.76公里;营造护堤林及用材林1 572.6亩。
江河堤段 松花江堤防共分 8个自然段:(一)大来段,西起大砬子山,东至南城子山脚下卧龙村东,全长23.4公里。堤段上有涵闸 4座。1960年曾出现过二道桥决口险情。属农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二)长寿段,西起长寿村,东至永安粮库,往南至兴川村东北,全长10.1公里。堤上有涵闸1座、排水涵洞2处。1960年曾出现过永安河决口。属农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三)敖其段,西起永安河,东至敖其镇南,全长 2.5公里。1960年曾出现过漫堤险情。属农堤,防洪标准为 20年一遇。(四)沿江段,西起大头山脚下,东至西格木堤,全长13.37公里。堤上有涵闸 2处。沿江堤段位置十分险要,紧靠市区,是重要蔬菜基地。1981年定为保护市区的第一道防线。属农堤,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五)佳纺段,全长11.5公里。其中江堤西起西格木堤,东至英格吐河5.8公里。西侧西格木堤3公里,东侧回水堤 2.7公里。另外,南侧河堤4.5公里,属城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六)市区段,全长 14.1公里。其中江堤西起英格吐河,东至音达木河10.5公里,西面回水堤2.74公里,东面回水堤0.86公里。另有河堤3.2公里,南面河堤3.56公里,王三五河堤12公里,属城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七)发电段,全长8.36公里。其中北面江堤4.7公里,西面回水堤0.86公里,东面格堤2.8公里。另有南面河堤2.28公里,属城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八)松江段,西起东格堤,东至桦川县星火闸,全长7.2公里。堤上有涵闸1座、涵洞1处。属农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河堤建设,市区共有英格吐、音达木、王三五、山音、卧龙、胜利、永安、铃铛麦河及桦拉沟等 9条河流。新中国成立前,每当大雨过后,山坡径流集中下泻,造成河水泛滥,严重危害南部山区及河流两岸的农田和农民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遇有洪涝,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河边修土埂挡水。1960年大水后,各级领导和群众引起重视,逐年开展修堤筑坝。到1989年先后建成英格吐、音达木、桦拉沟、王三五河及铃铛麦河等6条河流的堤防共73.93公里,保护农田0.60万亩。
1989年江河堤防工程情况 表12—16
治涝工程 市郊区易涝耕地主要分布在永安河、胜利河、卧龙河、山音河、桦拉沟和东部音达木河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洋草川和三连涝区。易涝耕地总面积为12万亩。
据旧《桦川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桦川县向化区洋草川(今松江乡模范村)一带,内有地1.5万亩, 连年被水淹漫,为患甚巨。故由知事邀同绅民议令挨户出人挖壕堆坝,兹由该区西南首洋草川起至音达木河直入大江为止,计长2 760米,宽 5米,深1.2米。”此为本地历史上最早的一项治涝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市区首先进行防洪筑坝,相继于1962年贯彻“以防洪治涝为中心。以治涝为重点,以维修配套,当年受益,小型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当年完成土方7.29万立方米,石方100 立方米,总用工4.3万个工日,国家投资4.2万元,保护农田4.35万亩。1963年开挖模范、永安两条治涝排水工程,完成土方4 000立方米。修建钢筋混凝土排洪闸1处。同年,开始治理洋草川内涝,修建恒心大坝17公里,坝底宽6米,顶宽4米.坝高2.5米,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3年全部竣工。治理后,于涝洼地开垦农田1.2万亩。1965年全面治理三合涝区,当年完成土方14。3万立方米,构造物14座,受益面积 2.91万亩。同年,建成四合、福胜两处强排站。1975年治理永安河,从荆家屯到永安屯长度10公里,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初步排除两岸的内涝。1981年6月,市区连降中、大雨,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大力抓排涝。城区挖明沟 39条,总长9.86万米,完成土方14.18万立方米;安装临时强排站7处;疏通卧龙河、山音河、胜利河、永安河及桦拉沟等5条河道,完成土方5万立方米。1984年开挖三连排干,改善和提高治涝面积3.8万亩。 翌年,宏力强排站建成,同时完成山音河、永安河涝区的配套工程,增加排涝面积0.3万亩。1986年继续开挖排水沟,开展河道清淤,共完成土方5万立方米。大来镇黑鱼村、长青乡万兴村900多亩耕地,一举解除内涝。1988年再次开展永安河治理,新增除涝面积0.7万亩。1989年对7条主要河流进行全面清淤疏浚,挖截流沟52条,新增排水沟 18条,共完成排涝土方114.6万立方米.增加排涝面积0.66万亩,改善治涝面积近6万亩。
1989年郊区强排站 表12—17
抗洪纪实 1932年(民国21年) 8月,松花江水位猛涨,又与嫩江洪峰相遇,发生特大洪水。佳木斯江段洪峰流量达每秒22 900立方米,过流断面的相应洪水位81.94米,重现期为104年。据记载:佳土斯城无堤,镇内水深1米,可摆船,共淹没面积3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0%,农作物全部被淹。
1956年7—8月份降雨量达371毫米,9月5—6日受台风影响,市区集中降雨64毫米,松花江最大洪峰水位80.12米,秒流量 14 900立方米。南部山区山洪暴发,境内河水出槽,江河两岸农民受灾623户,2 844人,淹没耕地3.29万亩。柳树岛、范家村、沿江、朝鲜屯全部被水淹没,冲倒房屋173间。为确保市区安全,中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立即动员市民3.5万人上堤,鹤岗、双鸭山市和勃利县等出动6 029人来佳木斯市支援抗洪。新建江堤6条、21.5公里,补修加固江堤20公里。这次抗洪共动员45.79万人次,投入各种物资耗资124万元。安置灾民131户、516人,临时疏散动迁355户、1 692人,救济粮食65万斤。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模范抗洪大队22个,中队10个,小队104个,模范个人2 062人。
1957年8月,松花江上游受台风影响,集中降雨,佳木斯江段9月10日最大洪水位 80.10米,秒流量14 300立方米。柳树岛被淹没,范家村、沿江及南、北城子等10余个村屯和80%农田被淹,其中绝产面积11.5万亩。在18天抗洪抢险中,共动员劳力41.6 万多人次,抢修险工段9处,补修内河堤防 10公里。9月,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义来佳木斯市视察江堤工地,检查防汛工程,慰问防洪大军。
1960年 8月,黑龙江省东部连降大暴雨,降雨量106~150毫米,造成江水倒灌,境内河流水满横溢。8月28日,松花江上游洪峰到达,佳木斯江段出现大洪水,水位高达80.63米,秒流量18 400立方米,为建国以来第一高水位。柳树岛、三合、范家屯 400多人被洪水围困,淹没农田2.75万亩,冲毁房屋200多间,共损失180多万元。市防汛指挥部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抢险。在26天内共动员87.6万人次上堤,最高的一天达10万人。共抢修江河堤防 127公里,完成土方61.4万立方米,支出防汛经费17.5万元。
1985年8月,受 6、8、9号台风影响,市区连降大雨、暴雨,7—8月降雨量281毫米,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先后出现3次洪峰,其它大小河流全部出槽。第三次洪峰水位 79.63米(超过警戒水位0.63厘米),秒流量12 700立方米,高水位持续一个月。这次水灾冲毁涵洞4处,柳树岛被淹没,范家屯被围困,受灾耕地面积20.2万亩,其中绝产7.8万亩,水淹村民2.2万户,倒塌房屋558间,冲坏佳依公路200米,中断交通15天。在汛情紧张时刻,国家领导人王震亲临佳木斯市视察,李鹏副总理打电话查问灾情,省委、省政府领导人刘成果、王连铮、王玉生等亲临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市委、市政府领导李福顺、潘家君、卢风岫 8月份19天坚持在防汛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全市组织 13万人次抢修险工弱段,确保百里江堤安全无恙;1 227名灾民安全转移脱险,无一人死亡。汛期过后,市、区分别成立救灾办公室,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及时排涝,减轻受灾面积,并动员各行各业积极支援灾区。 9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抗洪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表彰24个先进单位和412名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