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田灌溉

第二节 农田灌溉



  40年代前,市区没有固定的灌溉工程。1940年,市区南郊平吊屯的朝鲜族人曾用柳条、石头垒坝,引水灌溉60~70亩稻田,二、三年后弃耕。1956年后,灌溉工程迅速发展。到1989年共建成抽水灌区5处,小型抽水站60余处,灌溉机电井1 206眼。灌溉总面积7.91万亩,占郊区耕地面积近20%。

  抽水灌区 郊区计有5个灌区,其中4个灌区以松花江水为水源;四丰灌区以水库为水源,自流灌区。

  永安灌区 始建于1960年。位于西郊敖其镇境内。原归属大头山灌溉站统一管理。泵房安装850毫米口径水泵2台,125千瓦电动机2台,1966年正式投产。并成立永安灌溉管理站。初始,由于管理混乱,工程不配套,灌水纠纷等原因,灌区水稻亩产仅在150 公斤左右,电费高达百元以上。1976年在仁和村西南山头上建二级抽水站,由于匆忙上马,边设计,边施工,加之渠道、站址选择不当,结果引渠严重滑坡。厂房长期积水,基础下沉,墙壁倒塌,致使这项投资40万元的工程报废。1980年后,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工程逐步配套,实行按方收费,灌溉站自给程度提高。1982年,实灌面积达7 500亩,水稻亩产225公斤,电费降到49.5元。1985年,灌溉站实现自给有余。1986—1989年,每年实灌面积6 700亩。

  大头山灌区 位于西郊,贯穿沿江乡境内。1956年 7月动工,1958年建成临时抽水站。灌区构造物16座,干、支渠35公里,安装850毫米口径水泵2台,125千瓦电动机2台。1959—1964年,灌溉面积由3 000亩增至4 755亩。1965年春扩建临时厂房,维修吸水池、压水池,增设900毫米口径水泵和280千瓦电动机各1台,灌溉面积增至1.05万亩。同年建成渠首永久性泵站,增添水泵、电动机各3台,1966年春投入使用。 此后,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干、支渠长,灌水不集中,岗地、沙地较多,漏水严重,实灌面积逐渐减少,1982年为6 300亩,1985年降至2 200亩。1986—1989年,加强用水管理,每年实灌面积为3 000~4 000亩。

  长青灌区 1956年兴建。位于西郊长青乡、西格木乡境内。开始利用黑龙江省友谊糖厂的抽水机械,每秒抽水200立方米,灌溉水田3 000亩。1959年利用大头山抽水站水源灌溉。因干渠长,水源不足,1968年新建1座补助泵站,安装500毫米口径水泵4台,装机容量390千瓦,增加受益面积 3 000亩。1976年从大头山灌溉站析出,组建长青灌溉管理站。1981年后进行整顿配套,完成吸水池、排水干渠整修及引水渡槽、涵闸等各种构造物20多处。1989年,实灌面积7 000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5%。

  松江灌区 位于东郊松江乡境内。1956年利用佳木斯造纸厂抽水站排污水泵3台,建成1条干渠长1.04万米,渠系总长3.52万米,构造物18座。1958年灌溉水田1.05 万亩,水浇地7 500亩。因造纸污水不适宜灌溉,1960年后停用。1963—1964年建成1 号泵房,利用松花江水,安装3台机组,装机容量540千瓦。1979—1980年建成2号泵房,利用发电厂冷却水,安装2台轴流泵机组,装机容量540千瓦。 1985年后,进行配套工程建设,先后完成渠首暗涵工程、公路涵洞、干渠护坡、桥梁和节制闸、分水闸等。1988年增建抽水站,安装2台机组,装机容量230千瓦,被评为省优工程。 至1989年成为市郊实灌面积最多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其中水田2.2万亩。实灌面积达1.5万亩。

  此外,自1956年开始,先后建小型抽水站60余处。其中利用松花江水源的有山音、解放、义和、大来、黑鱼、木舒吐、南城子、敖其、新民等 9处,均程度不同的发挥了效益。在境内河流和灌区干、排、支渠上建的小型抽水站,因水源不足,发挥效益不稳定,相继放弃不用。到1989年尚有14处小型抽水站,实灌水田面积1.24万亩。

  四丰水库 四丰山水库位于城南 6公里四丰村东侧,英格吐河中游。由黑龙江省水利厅组织施工建成,为省内第一座中型水库。于1957年5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1958 年成立灌溉站。水库坝长790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高程97米,坝顶宽6.8米,坝址连接四丰山两座山头。设计总库容1 100万立方米,兴利蓄水位94.3米。原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100年校核。1979年,根据新规定中型水库建筑物设计标准按50年一遇,校核标准按1 000年一遇(经调洪计算证明:50年洪水位为95.77米,1 000年一遇洪水位为96.1米)。土坝东端设有溢洪隧洞,全长142米,宽1.5米,每秒可溢出洪水100立方米。土坝西端设有非常溢洪道,宽100米,长340米,能以157立方米/秒流量泄除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保证土坝安全。坝上还设有取水塔,塔高13米,塔内装有修理闸、拦污栅和 3扇平面闸门。拦河土坝采用混合坝型。土坝的迎水面以干砌块石护坡,背水面筑成滤水坝脚。土坝总工程量(包括砂、石、土)40余万立方米。

  水库建成后,历年不断进行加固消险。几次较大规模的补修有:1963年开挖西端的非常溢洪道土方2.5万立方米,导流堤护坡330立方米。1964年,由黑龙江省水利厅派专业灌浆队,进行压力灌浆,灌入水泥 187吨,解决隧洞和竖井内20余处漏水问题。同年,维修消力池,新建坝后排水沟工程。1965年补建漏斗削坡工程,开挖石方6 400立方米,修筑下游泄洪渠土方3.9万立方米,改善了水库泄洪条件。1966--1985年主要进行土坝块石护坡和小型工程维修。1986年进行闸前护坡整修及非常溢洪道筑堤,完成土方4.45万立方米。1987年完成输水洞口两侧护坡及消力池维修土石方 1 000立方米。1988年改建进水闸,翻修护坡和整修库区道路,共完成土石方7 000立方米。1989年,水库大坝护坡1 500平方米,被评为省优工程。

  四丰山水库自兴建到1989年,国家投资总额371.6万元。灌溉水田、菜田和果树7 000亩;库区栽植林木2 000亩,已成林;养鱼水面 2 000亩,年产商品鱼5 000公斤。四丰山水库不仅保障市区免受山洪之害,而且因风景秀丽已建成游览区。自1984年对外开放游览业以来,到1989年共收入25.2万元。  此外,在1958年“大跃进”中,群众自发修建一批小水库。其中有松江公社先锋水库,西格木公社桦拉沟水库、草帽顶水库,大来公社卧龙水库、裕兴水库等。现均被改列塘坝。其中桦拉沟水库、中大水库被洪水冲毁,工程废弃。

  井 灌 50年代,长青、佳西村有土井7眼。一昼夜只能浇灌1亩菜田。1960年,市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在三合公社佳西一队用土钻试打安达式水井。口径300毫米。当年共打7眼,1962年增加到20眼,每眼井造价 7 000元。后因经常发生塌壁,出现流沙,无法维修,全部报废。1963年改革打井工具,单井出水量由原每小时30吨增至60吨,单井灌溉面积达45亩,比安达式水井提高60%,单井造价降低1 000元。当年共打井100眼。1964年打井技术进一步改进,根据不同土质改用麻花钻、旋浆钻、蜗牛钻,井壁由木改为直径 1米的水泥管,增强井壁的抗压度。井深由7米增到10米,出水量每小时增至100吨,单井造价降到5 000元。部分井深增到 12米,出水量每小时提高到150吨,一昼夜灌溉50亩。当年共打井300眼。1965年组织各社队交流打井经验,将水泥管直径改为80厘米,井深达12~18米,当年再打井 300眼。70年代打井技术已普及各社队,打井工具发展到120余套。到1985年共打井 1 307眼,配套完好的1 145眼,其中电井1 020 眼,机井125眼。机电井设计灌溉面积7.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5.42万亩,实灌面积5.89万亩,单井平均灌溉73亩菜田。市郊菜田90%以上实现水灌。1986年开展菜田井群建设,新建菜田井119眼(小口井107眼,大口井8眼,对口抽井4眼),当年投产82眼,修复病井50眼,共灌溉菜田2.9万亩。1987年共打深井4眼。大口井6眼,对口抽井 8眼,小口井448眼,维修井160眼,发展菜田井灌1.7万亩。1988年新打菜田井200眼。到1989年,市郊共保有机电井1 299眼,其中配套深井152眼,当年投产使用714 眼,实灌面积 7.91万亩,其中井灌菜田6.73万亩。

郊区机电井情况
  表12—18 单位:眼、万亩



  喷 灌 1977年学习宝清县双元大队万亩喷灌先进经验。翌年,购进宝清产 195型单喷头移动式柴油喷灌机450台。到1983年共建起44处喷灌工程,装机容量为电动机44台、1 783千瓦,柴油机1台、12马力。设计喷灌面积1.22万亩,实灌面积 1.19万亩。因机械质量差,零件不配套,逐渐被淘汰。1984年引进哈尔滨重型机械厂生产的管移式喷灌机23台套,实际喷灌面积近6 000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喷灌设备基本闲置。

  抗旱纪实 据市气象资料记载:1952—1985年发生春旱有 14年(1954、1961、1962、1963、1965、1967、1970、1972、1974、1975、1978、1979、1980、1982)。其中有9个年份是春旱加夏旱,尤其是1954年和1975年夏旱更为严重,干旱指数高达1.8。

  1979年3~8月降雨量为281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 357毫米,较常年低180毫米。土壤含水量5~8%,夏季干旱指数高达1.8。全郊区干旱面积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75%。其中严重干旱面积达1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旱情出现后,市及郊区党委和政府立即召开备水抗旱紧急会议,部署抗旱工作。市及郊区共抽调1 650名干部,组织占郊区总人口 38%的抗旱大军投入抗旱。组织汽车209台,胶轮车70台,手扶拖拉机141台,畜力车 661台运水浇田。开动机电井686眼,使用喷灌机201台,铺设塑料输水管6.66万米。由于及时浇水抗旱,缓解了旱情。6月上旬普遍降雨后旱情解除。

  1980年,春播期干旱严重,平川地表土含水量15%左右,岗坡地表土含水量12%左右,种子难以发芽。干旱面积27万亩,占郊区耕地总面积的75%,其中不加抗旱措施不能出苗的有18万亩。市委、市政府及时发出《关于搞好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成立市抗旱总指挥部。经过层层发动,市内组织 200台装有“佳水”字样大水箱的汽车,派驻旱情严重的永安、大来、西格木等社队运水浇地,保证坐水种。同时,郊区组织1.3万人、1 070台农用车辆投入抗旱,基本保证了适时播种。

  1982年,严重春旱加伏旱。3月27日一7月18日,百日无透雨。5月份降雨6.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68%,土壤含水量只有5~8%,夏季干燥指数高达 1.8。严重干旱面积13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8%。6月中旬又出现草地螟虫害.发生面积9.8万亩,受害严重的3.4万亩,其中绝产的800亩。灾情出现后,市、区政府先后组织万名劳力、500台车辆,参加抗旱、灭虫保苗工作。充分发挥32处抽水站、950眼机电井、5处固定式喷灌设备和50台移动式喷灌机的作用。同时,安装22处临时抽水点,使用200个大罐和3 000多米塑料管浇水抗旱。全郊区旱灌面积达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8%。草地螟虫害,则由于预报准确,防治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