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保土改水

第三节 保土改水



  水土保持 1964年成立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在水利局设办公室。春季,首先在四丰村进行试点,修筑截流沟3 000米、石谷坊 13道。后因山洪暴发,全被冲塌。同年10月,市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西格木等 3个公社近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进行联合勘察、规划,制定出综合治理措施。到1965年9月底共修水平沟12.5公里,鱼鳞坑800余个,谷坊百余个,营造护堤林和水保林 1 180亩。“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保机构撤销,水保工作中断。1974年调查,郊区水土流失面积共达21.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31.8%,1981年重新恢复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办公室。本着先抓重点,搞好试验,逐年治理的原则,首先在大来公社黑鱼大队、卧龙大队,西格木公社民胜大队进行水保综合试验。当年植树56.3万株,造林面积 1 175亩。1982年,国家投资1万元,营造水保林1 4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 000亩。1983—1985年共营造水保林10 930亩,挖截流沟2 000米,改修地埂5 000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 600亩。到198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2.8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46.6%。1986—1989年又新建谷坊117座(其中石谷坊50座),挖截流沟1.3万米,营造水保林、经济林3 200亩,治沟11条,挖蓄水池1个,鱼鳞坑0.5万个,建桥涵4座。截至1989年,在郊区总计水土流失面积 70.69万亩中(包括1987年后新划入的高丰乡等山区7个村),治理面积为14.77万亩,占21%。其中梯田 0.18万亩,改垅5.34万亩,地埂生物带5.85万亩,治沟15条,挖截流沟3.4万米,营造水保林2.08万亩,封山育林0.24万亩,种草0.68万亩。

  防病改水 市郊有40个村屯、5个国营农场,地处山区、半山区贫水地带。 丰水年,贫水区居民饮用土井水、山泉水、沟塘水。枯水期,人下到井底用瓢舀泥汤水或到附近村屯拉水吃。据市防疫站调查,个别村屯水质不合乎饮水卫生标准。枯水期,氟和六价铬的含量明显增加,致使这些地方居民患有地甲病、大骨节病。高峰乡的高峰、西陡沟、东陡沟,西格木乡的群山、群林、向阳等村,均为黑龙江省地方病重病区。1979年和1983年,市防疫站对地方病甲状腺肿、大骨节病调查结果:在公社、农场15个单位126 226人中,普查110 550人,有地方病甲状腺肿患者16 994人,患病率达15.37%。据6个大队2 357人普查,有大骨节病患者922人,患病率为39.1%。

  50年代中期,市防疫站开始进行防病改水工作。1956年,在西格木屯打出第一眼改水深井。1967年成立市水利机械钻井队,改水深井建设由市水利局主管。1985年末,市郊共建改水深井53眼,并全部配套。郊区政府为充分发挥改水深井的供水效能,于1986 年1月成立自来水建设管理中心,统一设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施工,统一管理。1989年末,有61个村共打改水深井73眼,饮用改水深井水的村屯,已占郊区村屯总数的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