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修造
第三节 农机修造
生产企业 1960年,郊区创办东风拖拉机修理厂,修理拖拉机和生产部分农机具零配件。1962年,经调整移交给佳木斯市汽车修配厂。
佳木斯市农机修造厂始建于1969年,到1989年,共修理拖拉机804台,每年平均 44.7台。大修量最少的年份1977年只有16台;最多的年份1982年达91台。这是因为省政府对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实行整机大修,每台补贴工时费 500元,由财政直拨给市农机修造厂,大修拖拉机不另收工时费,促进了农民修车积极性。1976年,修造厂还生产粉碎机 100台。1978—1982年曾一度试产过油罐和联合耕种机,但因销售困难而停产。1983—1987年以修车为主,对外只承揽少量汽车及其它零星的修理加工。1988年开始加工市场急需的压力容器,当年完成10台。1989年生产45台,产值49万元,利润 2万元。至此,农机修造厂兼挂北方压力容器制造厂两块牌子。全厂共有职工127人,设备44台,固定资产127.5万元。
为适应农机修理需要,1976年,郊区在大来、永安公社增建 2个修理网点,负责本社拖拉机中修任务。大来农机修理厂,1989年占地面积6 6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 606平方米。有车、刨、钻、试验、充电、电焊等机械设备7台,职工67人,固定资产总额 65万元。12年间共修机车297台,年均修车 24台。并兼营榨油、制瓦和冰棍等生产。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加上农机转为户营后修车量减少,企业陷入困境。永安农机修理厂,自1976年建厂后,由于连年亏损,已于1983年底关闭。
经济效益 佳木斯市农机修造厂自1969年建厂到1989年,前10年共亏损81.3万元。1980年后,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各项生产责任制,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效益提高,当年大修拖拉机56台,年创产值60.8万元,盈利 2.1万元,首次转亏为盈。此后,年产值一直保持在70万元左右,年盈利在8~10万元之间。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的0.41万元提高到1989年的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