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供应
第四节 农机供应
网点设置 1957年,市郊农村的拖拉机配件由桦川县星火农机站定点供应。1958年改由佳木斯市五金交电公司供应。1 959.年成立佳木斯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担负农机供应业务。1962—1976年,市设专业性农业机械物资供应站,下辖星火、永安 2个门市部。1977年改称佳木斯市农机公司。农机配件统一由市农机公司直接供应。
机具供应 50年代,农机物资供应品种有十行播种机、摇臂收割机、拖车、手推车、水泵、电动机和少量的拖拉机配件。60年代增加各种型号柴油机、钢材、油料、手扶拖拉机、打稻机、小型脱谷机和各种非田间机械的供应。70年代扩大经营各型拖拉机、推土机、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动力机械等。经营品种比较齐全,基本保证农机事业发展的需要。进入80年代,农机物资供应较前更加丰富灵活。1981年停止由合江地区农机公司统一调拨供货制度,改变渠道单一,统的过死的作法,市农机公司直接从全国各地生产厂家和供应部门进货。实行放开经营,敞开供应。农机公司本着“保本微利,略有盈余”的经营方针,1980年前,进销加价率较低,按厂价加价率整机为4%;配件及小农具为12%;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配件为 16%;农田排灌机械及配件为7%;非田间机械为6.5%。由于进货渠道由地区农机公司统配,加价利润地、市两级公司各分一半,经济效益不高。1981年后,农机商品放开经营,市农机公司直接享受厂价进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促进农机事业发展,市财政对市农机公司实行“盈利不上缴,亏损不补贴”的政策。1981—1989年累计盈利118.2万元,年均盈利13万元。用于修建仓库1 300平方米、货台1.5万立方米、水泥路面2 610平方米、职工宿舍250平方米。 因此,受到省、市多次表彰奖励。
油料供应 1982年前,农用柴油由市石油公司直接分配供应。1983年后,石油公司在大来、敖其、沿江、西格木、松江、长青设 6个供油点。1983—1989年,农用柴油划为农机部门掌握分配,石油公司每年拨给农用柴油指标2 659吨。1986年又增设高峰、群胜、四丰3个供油点。至此,郊区9个乡镇均设有供油点。到1989年,各供油点总共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围墙2 000米,办公室1 000平方米,主油库1 000平方米,副油库500 平方米,备有流量表 9块、油罐36个,可储油270吨,总值达 36万元。油料供应本着优先农田作业的原则,每年由郊区农机局按季下达各乡(镇)供应指标,持证购油,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为解决每年有一段时间缺油问题,农机主管部门采取各种办法增加货源,每年都在计划外增加供油 1 000吨左右,缓解供油紧张局面。供油点还采取将议价转平价卖给有机户抢秋翻,在农闲季节再将平价转议价作为弥补。1989年,议价转平价100吨。为应用节油新技术,1985年,郊区农机局推广I型柴油预温器80台,Ⅱ型柴油预温器50台,限位器60台,清洗剂3吨,封闭加油器 125台,锯沫滤芯360个。全年节油125吨。1989年推广清洗剂9.4吨,引油器520套,注油器 520台,全年节油3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