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业
第一节 种植业
粮 豆 各农场粮豆生产历以自给为主,国家不给购粮任务。60年代,土地新垦,种植面积少。主要品种是小麦、大豆和玉米。1965年前年种植0.5万亩左右;70年代年均种植 0.75万亩。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成亩产60公斤左右,总产50万公斤上下。职工口粮、畜禽饲料需靠国家返销补助。80年代改革以后,土地承包到户,推广科学种田,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很快。1980—1989年,种植面积由0.9万亩增至2.2万亩;亩产由68.5公斤增至 175公斤;总产量由62万公斤增至400万公斤,增长5倍,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经济作物 农场种植经济作物历史较短。70年代始种甜菜,80年代始种西瓜。近年种植量:甜菜、西瓜各在1 300亩左右。年产量:甜菜1 000吨,西瓜3 000吨。有 30余户种植西瓜成为万元户。
果 树 始于1943年,永兴屯(今猴石山果树场)农户辛文清,从辽宁省引进黄太平树苗,在荒山坡上栽植 105亩。土改后由桦川县农林科接收,于1953年成立猴石山果树场,后划归佳木斯管辖。同年,市农业部门于南郊建立四丰山果树场。1958年果树栽培面积一度扩大到2 145亩。60年代后调整缩减到1 200亩,年产果10万公斤左右。70年代年产果量曾达到50万公斤。80年代增加到3 000亩,栽植品种有花红、黄太平、海棠、大秋、玲铛等苹果类 30种,梨、李类20余种;葡萄、灯笼果、草莓、黑加伦等浆果类21种。1989年实有果树2 090亩,葡萄65亩,总产量45万公斤。产品部分供应市场,大部用作酿造原料。
人 参 1967年苏木河农场率先试种,1969年燎原农场推广。同年,栽种面积共0.5万平方米,1972年增到2.6万平方米,产参700公斤。此后种植面积和产量迅猛增加,1985年栽种面积达到6.9万平方米,产参7 250公斤。其后,因销售不畅,栽培面积有所减少。1989年实种面积为5万平方米,产参500公斤。1989年,农场、林场系统种植业收入为 522.8万元,占全部总收入的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