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四节 经营管理



  市国营农场的管理体制变动频繁。60年代初由市畜牧局国营农场科统一管理。1972年成立市国营农场管理处,党政关系隶属郊区,财务纳入市级财政,亏损由市财政拨补。1980年改建为佳木斯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85年后设郊区国营农场管理局,与公司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各农场自成立后,长期以农牧业为主,实行工资制。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靠财政补贴维持。仅1965—1982年累计亏损即达1 900多万元。 从80年代开始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工农业总收入的比例,1980年工业收入占50%左右,1989年上升到80%以上。同时,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层层实行财务包干,打破“大锅饭”,农场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从而调动了企业经营和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工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79年亏损额高达230万元,到1982年减亏到38万元。1984年转亏为盈,结束了长达20余年的亏损历史。此后盈利额稳定增长,连续6年盈利,累计达400万元。1989年盈利额为68.8万元,上缴税金113.2万元。

  1989年,农场系统共有职工2 800人。其中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从1980年的454人,增加到906人。l980年农场职工平均年收入744元,人均收入 232元。实行改革开放,承包户营以后,收入普遍增多。已有半数以上的职工家庭年收入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