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加工 制 米 旧时居民食米用石碾石磨以人畜为动力自制自用。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有了小型制米作坊。至1941年,市内已有制米作坊30余家。其中较大者有伪宪兵团长宋光烈和商人曹兴儒合资开设的三江制米厂,以及德和永、祥发东等制米厂。伪政权实行粮食统制以后,各制米厂日渐衰落。
解放后,一批私营小型制米厂开业。区街合作社也兴办一批小型碾米厂。几家较大的私营德和永、祥发东、永兴制米厂等先后由政府接管办成公营或公私合营企业。为适应解放战争需要,政府还新建、扩建军粮十二厂、十三厂、十四厂等。至1949年,市内共有公营制米厂和军粮厂6个。
1953年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前后,各私营小型制米作坊相继关闭或转业。国营制米厂于1955年合并为统一管理的佳木斯制米厂,设有高梁、大米、玉米、谷子 4个加工车间。高粱车间位于中山街北段,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中筒米机 14台,班产成品粮10吨。大米车间位于长安路东段,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扒皮机、清水米机、中筒米机 20台,班产大米 20吨。玉米联产车间位于长安路东段,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中筒米机、钢磨8台,班产成品粮29吨。谷子车间位于长安路东段,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砻谷机、中筒米机6台,班产小米20吨。合计班产79吨。
60年代增建粮谷车间1 500平方米,更新部分设备,班产能力增加。1971年8月19日,粮谷车间发生火灾,高粱、大米加工设备全部烧毁。同年10月恢复。70年代扩建联产车间,新增砻谷机、横式米机、钢磨共11台及其附属设备,班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佳木斯制米厂生产情况 表13—25 单位:吨、万元
注:产值1952—1980年为1970年不变价,1987—1989年为1980年不变价。
制 粉 1926年有小磨坊 150余户,多为家庭作坊。用牲畜拉磨,人工筛箩。一般每户日加工小麦100公斤,产面粉70公斤。合计年产面粉约2 000吨。1927年 8月,富锦县德祥东火磨在佳木斯开设分厂,设备有70马力、75马力蒸汽机各1台,工人58人,日处理原粮148吨。1928年,吉林省高等审判厅长何瑞昌和教育厅长合资银洋17.5万元,创建同瑞昌制粉厂,翌年投入生产。有70马力蒸汽机 1台,日处理原粮52吨。到1936年,佳木斯共有火磨 9家,年生产面粉215万袋(每袋22.5公斤)。1938年10月,日本人建立日满制粉厂,从业人员75人,日产面粉150吨。其后同瑞昌制粉厂被日本人强行收买,改为康德火磨。在日本资本垄断下,民族制粉业受到严重排斥。除德祥东火磨勉强支撑生产外,其余皆相继倒闭。1945年日本在败退时,将日满制粉厂纵火烧毁。
人民政权建立后,合江省政府于1946年先后接管德祥东和同瑞昌火磨,分别改建为国营佳木斯制粉厂和军粮厂,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服务。同时,在政府扶持下,恢复和建立一批私营和合作社营小型磨坊。到1952年末,市内有 2家国营制粉企业,有碾、磨、筛、箩、蒸汽机等机器设备57台(件),月产面粉1 350吨。34家小型磨坊月产面粉126吨。其中国营和合作社营6家,月产71吨;私人磨坊28家,月产55吨。
1953年末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只存市制粉厂和军粮一厂两家制粉厂,其它磨坊全部停业。1964年制粉厂(原德祥东火磨)搬迁到鹤岗市。
佳木斯制粉厂前期以蒸汽机为动力,1952年改为电动机,设备工艺落后。1957年后进行技术改造,产量有所增加。1978年移地改建的大型粉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升运机、绞笼、震动筛、打麦机、去石机、输送机、洗麦机、吸尘机、磨粉机、筛粉机、刷麸机、清粉机、通风机、滤尘器、空气压缩机、储气罐、自动秤、打包机等 116台(套)。达到清理、输送、研磨、筛选、过秤、打包设备配套,全流程机械化生产。1989 年生产能力为5.27万吨,比改建前3万吨提高76%。
1981年5月,制粉厂建成挂面车间,建筑面积1 196平方米,各种设备16台件,生产能力日产挂面15吨。
佳木斯制粉厂生产情况 表13—26 单位:万吨、万元
制 油 1926年,佳木斯有小油坊2家,1930年发展到4家。制油工艺用畜力碾压,人工榨油。1938年增至7家,拥有汽力机、电动机,总动力115马力,日产豆油3 000公斤,豆饼1.4万公斤。
1943年,日商三井株式会社、三泰株式会社和高岗号商行合资筹建三江制油厂,1944年11月投产。主要设备有油榨78盘,汽轮机2台,电动机、四缸泵、锅驼机各1台,工人85名,日加工大豆40吨,出油率10~12%。此后,其它小油坊均被其取代。日本败退期间,纵火烧毁全部仓库,一部分车间和设备在工人抢救下保留下来。
1945年9月,油厂恢复生产。1946年3月由合江省政府接管,更名为裕华油厂,并吸收一部分私人股金,办成公私合营企业。1949年更名为佳木斯市机器制油厂,私人股金退出。到1951年1o月,全市已有13家制油厂,其中公营10家,公私合营2家,私营1家。总设备 311台套,月产豆油325吨、豆饼3 559吨。
1953年11月,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只保留佳木斯市制油厂,其它油厂全部关闭。市制油厂1952—1959年,年加工大豆1.2~2万吨。1960一1963年,原料不足,加工量下降。1965年进行更新改造,产量提高。1973年2月,浸出油车间建成投产,日加工大豆由60吨提高到100吨,出油率达14.42%,成为黑龙江省首家采取浸出新工艺的制油企业。
1980年,制油厂生产的豆粕进入国际市场,利润总额增至 100万元以上。1982年再次进行技术改造,日加工能力由100吨增加到150多吨;出油率由15%提高到16%;溶剂消耗下降20%;年利润增至近500万元。
制油厂从1965年开始开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先后生产小磨香油、大豆磷脂、大豆蛋白肉、分离蛋白粉、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企业效益。
1971年,佳木斯制米厂在开展综合利用中,开始生产玉米胚牙油。当年生产12吨。1972年后,陆续增加制油设备,产量提高。1977年将机榨油车间改建成浸出油生产车间,生产工艺实现自动化,班产量由8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生产成本由每吨980元降至920元。
佳木斯市制油厂生产情况 表13—27 单位:吨、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