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经济效益 粮油经营成本高,费用大。加之实行统购统销后,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基本持平。粮食部门虽然积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但仍然难以改变亏损的局面。从1953—1989年的37年中,粮油企业的财务收支经历了一个由上缴利润到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而且补贴数额越来越大的过程。
1953—1960年,粮油销售价格高于收购价格,有合理的购销差价;同时,粮油企业坚持经济核算、开展增产节约等活动,经济效益较好。
1961—1978年,国家多次调高粮油统购价格和实行超购加价,而统销价格基本保持不动,使购销价格逐渐拉平,若干品种出现倒挂,造成企业由盈变亏。随着粮油超购数量的增大和超购加价幅度的提高,以及商品流通费用的增加,粮油经营亏损额、国家补贴额亦逐年上升。
1979年,根据国家决定从夏粮上市开始,提高粮油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销售价仍不变,粮油购销价格全面倒挂。加上购销额不断扩大,粮油收购基数多次核减,超购比重相应增大,粮油价格倒挂补贴、超购加价补贴和经营费用越来越大,各项政策性补贴大幅度上升。
从80年代开始,粮食部门拓宽经营领域,发展粮油加工、熟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和开展议价粮油经营,努力增加收入,使企业经济效益出现转机。1981—1983年连续 3年实现转亏为盈。但自1984年后,再次调高粮油收购价格,粮油经营亏损额再度回升。虽然同期内粮油工业和议价粮油经营盈利额亦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不能弥补粮油商业的亏损额。1989年,粮食系统内部盈亏相抵后,共亏损1 784万元。
1975—1984年佳木斯市粮食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表13—30 单位:万元
1985—1989年佳木斯市粮食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表13—31 单位:万元
注:(1)1984年以前粮食财务实行统收统支,1985年以后实行费用包干。
(2)各项利润均为当年实现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