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蔬菜 行业简况 市镇形成初期,居民所需蔬菜多为在房前屋后种植自产自食,多余部分上市出售。随着人口的增多,蔬菜需要量增加,始出现商品性生产菜园。由农民自产自销或批发给蔬菜商贩。东北沦陷时期,始有经营蔬菜的固定商业网点。1938年有私营菜店 9户,其中日人经营 3户。1939年,菜商发展到37户,其中日本菜商10户。此外,还有产销结合的酱菜作坊、豆腐坊、粉坊40余户。露天市场和鲜菜批发市场有数以百计的个体蔬菜商贩。1940年后,伪满洲国政权实行经济统制,商业急剧衰落,蔬菜商号陆续倒闭,仅有东菜市的义兴号、西菜市的建民鱼菜行、群生蔬菜菜籽店和北市场的竹泉茂酱园以及部分个体菜贩维持营业。
东北解放后,蔬菜行业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1946年有私营菜店75户,从业人员 221人;酱园 6户,55人;豆腐坊50户,86人。还有永安市场、西菜市、沿江菜市、佳明市场等蔬菜交易市场。土地改革后,市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年产量达到 600多万公斤。市场供应主要由私营、个体和各消费合作社承担。1949年,经过整顿,私营菜店有 81户,从业人员100人。其中青菜业62户,菜籽业6户,豆芽业3户。1953年,市供销联社设蔬菜经营部,1955年改为蔬菜购销站,并设立批发交易市场,为菜农和商贩服务。
1956年 2月,蔬菜购销站改建为国营蔬菜公司,成为以经营蔬菜为主,兼营其它副食品的批零兼营企业。同年,将41户私营蔬菜商店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设义兴号、建民鱼菜部、民生商店;把27个蔬菜商贩组成蔬菜合作总店,下设16个分店。统一归口市蔬菜公司管理。尚有41个商贩继续个体经营。1958年,公私合营和合作蔬菜店全部改为国营企业。1959年曾将全部基层蔬菜网点下放到城市人民公社管理。1962年收回下放网点。年末,市蔬菜公司共有主营蔬菜网点15个。1965年增至25个,其它行业兼营蔬菜网点 8个。1968—1970年,市蔬菜公司先后划归合江地区副食品公司,并曾与果品公司合并。1971年恢复市蔬菜公司。1973—1976年,为解决居民购菜难的问题,新建钢架卖菜大棚16个,发展一批代销店和流动售货车,主营蔬菜零售网点增至33个,代销店32个,流动售货车9台,其它行业兼营网点13个。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营菜店减少,个体经营者大量涌现。到1989年,市蔬菜公司有批发市场1个、零售商店 10个,职工1 390人。另在全市30个农贸市场中有2 555户个体户从事蔬菜、豆制品、干调品经营。年销售蔬菜2 400多万公斤,成交额2 000多万元。全市形成以国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流通、多种经营形式的蔬菜市场。基本做到品种多、菜质鲜,购销两便。
商品经营 蔬菜商品货源主要是地产菜,外地采购用于补充淡季和调味品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此外,根据市场需要,还生产一些豆制品和酱菜调味品。
地产菜 新中国成立初期,蔬菜主要由个体商贩经营,产销及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经营形式灵活,消费者购买方便,供求基本正常。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蔬菜由市场调节变为计划生产,国营商业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蔬菜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瓜菜代粮,供求差距进一步加大。为解决市民吃菜问题,1957年后,市政府组织农、商部门配合,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蔬菜生产发展,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先后在 8个乡建立春、夏、秋菜和马铃薯生产基地,并选择其中10多个条件好、种菜有基础的生产大队作为骨干菜队。指导和帮助菜队进行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菜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温室、大棚生产,促进蔬菜生产逐步向科学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从1959年开始,国营蔬菜公司对地产的春、夏、秋菜主要品种实行统购包销。以合同形式规定生产队种植面积、品种、交售量和上市时间。对执行合同好的生产队给予奖励。60年代先后实行粮菜挂钩,即按交售商品菜数量确定菜农口粮标准;欠产补贴,对定购的菜田因灾减产减收,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收购价格,在计划价格的总水平内,实行按质论价、品种差价、包装差价、季节差价。春、夏菜由农民送菜进城,由蔬菜公司检斤、定等,再送零售网点。秋菜因数量大,收获期集中,实行单位包职工、职工包家属的办法,统一平衡,一次性分配。由各单位组织职工到产地自收自运再向职工分配,蔬菜公司统一结算。零散居民由零售商店供应。
实行统购包销的近30年间,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购销量相应增长。1956年收购、销售各3万吨。1965年增至6万吨,至1971年购销量突破10万吨,1980年达到14万吨。虽然购销量增长速度很快,但供求关系除部分年代外,仍呈供应偏紧态势,尤其是灾年和蔬菜生产淡季更为突出。为缓和供求矛盾,市蔬菜公司除从外地调入一部分菜补充不足外,在供应上曾时而采取限制措施。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生产和供应部门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只注意大路菜而忽视细小品种的倾向。有些地产传统细菜,市场几乎绝迹,而大路菜在丰收年或生产旺季往往出现积压、烂菜现象。居民只能是种啥吃啥,供多少吃多少。加之供应网点少,居民买菜难。
改革开放后,蔬菜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1984年以来逐步将蔬菜产销的指令性计划改变为指导性计划,实行产销直接见面,重新开放集贸市场,允许农民上市卖菜和个体商贩自由经营。蔬菜公司对地产菜由统购包销改为合同收购。1985年签订合同的品种由过去的21个减至 9个。春菜有菠菜、小白菜,夏菜有黄瓜、青椒、甘兰、茄子、西葫芦,秋菜有白菜、马铃薯。由于菜农自由经营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蔬菜生产向优质、鲜细、高产、无淡季的方向发展。众多的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者日益显示出其灵活方便的优势。相对,国营蔬菜商业的经营量则日趋萎缩,自1984年起逐年显著下降。1989年,市蔬菜公司收购地产菜仅 1.4万吨,为1956年的48%,1980年的10%。蔬菜市场的开放搞活,居民一年四季均可吃到品种多、质量好、可心的鲜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吃菜难的问题。
市蔬菜公司地产菜收购、蔬菜销售量、消费水平 表13—38 单位:吨
外进菜 根据以地产为主、外采补淡、调剂余缺的经营方针,为了调剂品种和补充淡季不足,蔬菜公司每年冬春季节和主要节日都从外地购进一批蔬菜投放市场。但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20年间,由于受计划经济制约,外进菜品种、数量很少,市场难见供应。改革开放以来,放开手脚,打通渠道,外进菜的品种数量、经营比例出现不断上升的势头。70年代前,省外购进鲜菜年均 0.3万吨,占蔬菜总销量的 3%左右。1989年,国营蔬菜公司省外购进鲜菜达7 466吨,占蔬菜总销售量的38%。加上私营个体长途贩运进鲜菜4 165吨,蔬菜市场已能达到四季鲜菜不断。外进菜价格虽高,但消费者称心。进菜地址远至福建、广东、广西、浙江、云南、四川、上海、辽宁、山西、新疆等省(市)区。进货品种有本地冬季不产的菠菜、黄瓜、韭菜、芹菜、菜花、元葱、茄子、豆角、西红柿、蒜台、大蒜等,还有独具南方特色的莲藕、芋艿、竹笋、佛手、马蹄菜、茨菰、茭白等。
豆制品 主要品种有水豆腐、干豆腐、素制品、豆粉等。 1955年,市内有豆腐坊 14家。1956年实现合作化时并为第二豆制品厂。1958年建立国营第一豆制品厂。两厂经过更新改造,至1989年共有9个生产车间,厂房总面积8 752平方米,主要机器设备74台件。同年生产豆制品3 389吨。改革开放后,个体豆腐坊重新兴起,1989年已达22家,从业人员66人。
早期,豆制品根据市场需要以销定产。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原料大豆限定指标,制品敞开销售。后因供求矛盾突出,1958年开始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城市居民每年每人发放豆腐票折合大豆6.5公斤,1970年增至7.5公斤。根据市场变化,在节日和蔬菜淡季增加产量,蔬菜旺季减少产量。1985年后,为搞活豆制品市场,满足居民需要,增加议价豆制品供应。豆制品品种大量增加,有各式五香干豆腐、素制品、黄豆芽等几十种。
1955年前,豆制品均自产自销。1956年后逐步改为由蔬菜公司统一生产和销售。1989年,全市有豆制品固定零售网点40个,流动售货车65台,另有许多个体商贩在农贸市场或走街串巷出售。
酱菜调味品 主要品种为酱油、食醋、咸菜、酱类、青红方等。1955年前,有私营酱园10余家,前店后厂,自产自销。1956年, 7家私营酱园合并为国营酱菜厂。1958年增建集体所有制回民酱菜厂。1984年建立集体所有制第二酱菜厂。
70年代以前,酱菜调味品品种少,产量低,经常供不应求。为适应市场需求,各酱菜厂经过改建厂房、更新设备、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改变了原来陈旧落后面貌。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产量、产值大幅度上升,市场供应充足。到 1989年,各厂共有厂房6 583平方米,仓库2 474平方米,分别为1956年的2.7倍和7.5倍。主要设备134台件,比1961年增加132台件。生产品种由21种增至29种。年总产量9 823 吨,产值 332万元,分别为1956年的6.4倍和 8.7倍。“葵花牌”特级酱油、二级酱油分别为黑龙江省和省商业系统优质产品。1989年,市内共有各种零售网点和游动售货车456个。
市蔬菜公司豆制品、调味品销售量 表13—39 单位:吨
储存与保鲜 佳木斯气候寒冷,每年有半年时间不能产菜。50年代前,少数城市居民挖土窖储菜。市蔬菜公司建立后,开始建设仓储设施,并发动农民、集体食堂、饮食行业、驻军和居民储菜。1956年,蔬菜公司修建土木结构菜窖6栋、1 800平方米,贮存白菜、萝卜、马铃薯500吨。1958年,在西郊兴隆、木舒吐、北城子村建简易菜窖和马铃薯种子库4 500平方米。但使用不久均塌废。1960年起,蔬菜公司陆续建永久性菜库26栋、14 360平方米。1988年后经维修和扩建,至1989年共有菜库33栋、16 953平方米,总储菜能力 5 000吨。1982—1989年先后增建恒温库3栋,面积 2.2万平方米,可储鲜菜3 000吨。储菜保鲜方法不断改进,窖储质量提高,损耗降低。1983年起利用冷库加工速冻豆角、黄瓜、青椒、茄子、西红柿等,淡季供应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
社会储菜自1956年始有发展。特别是60年代粮食不足,以菜代粮,居民几乎家家挖窖储菜。至1970年,农民、集体食堂、饮食行业、驻军、居民共有各种菜窖 4万多个,面积10万多平方米,当年储菜 2.7万吨。其中以居民小型土菜窖数量最多,储量最大。80年代以来,因城市改造,许多居民住进楼房,无空地挖窖。加之食品结构改善,市民冬季储菜者大量减少。
市蔬菜公司购销存总值 表13—40 单位:万元
经济效益 市蔬菜公司建立初期,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商品损耗大,流通费用高,经济效益较差。其后,随着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经济核算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1958—1960年盈利59万元。后因蔬菜购销价格倒挂,出现政策性亏损。1961—1970年10年中有 5年亏损,2年持平,3年盈利,盈亏基本相抵。1971—1984年经营量增加,价格倒挂幅度加大,亏损额上升。14年共亏损1 702万元,平均年亏121.6万元。其中1979年亏损高达 292万元。放开经营后,经营量减少,亏损额曾一度下降。但后期费用、损耗增加,亏损又呈上升势头。1988年、1989年亏损额均为243万元。
市蔬菜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 表13—41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