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糖酒 行业简况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有酿酒烧锅 2家,东升庆杂货铺兼营白酒。1913年,首家糕点店东茂盛开业,前店后厂,边生产边销售。1920年发展到酒业 3户,糕点业16户。后因匪患,到1925年减至11户。
日伪统治时期,1934年有私营糕点业20户(内有日商1户),酒业4户。伪三江省成立专卖署,始对烟酒实行专卖管理。1939年,糖酒商业增至55户,其中糕点业 41户(内有日商6户),酒业8户(内有日商2户),糖果业3户,茶业3户。1940年后,伪满洲国经济陷入困境,糖酒商业日渐衰落,经营户相继倒闭。
东北解放后,糖酒业复兴。1946年共有大小私营糖酒商346户,从业人员873人。其中:食品杂货店265户、721人,糕点店67户、126人,糖坊 8户、20人,茶庄6户、6 人。后经整顿,到1949年,尚存167户,从业人员278人。是年,市税务局内设立专卖股,对外称专卖局,对市区及鹤立、鹤岗烟酒批发商实行行政管理。1953年,市糖业烟酒公司成立,同时履行专卖职能。
1956年对173户私营糖酒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公私合营副食品商店(下设 5个门市部)和糖业烟酒合作管理处(下设17个合作分店),由市糖业烟酒公司归口管理。1957年,合江地区食杂采购供应站建立,为二级批发企业。市烟酒公司承担市区三级批发和零售业务。1957年所属零售商店有第一副食品商店、第二副食品商店(公私合营)、新风门市部、合作总店共23个网点。另有其它行业兼营网点43个,总计零售网点66个。
1958—1961年,合江地区食杂站撤销,二级批发业务纳入市公司。1962年,佳木斯糖业烟酒采购供应站(一级批发站)恢复建立。1969—1971年,二级站并入市公司。同期,公私合营副食品商店转为国营第二副食品商店;合作总店改为第五副食品商店,并新设第三和第四副食品商店。到1970年,市糖业烟酒公司有直属零售网点25个,兼营网点35个。1972年,二级糖业烟酒采购供应站再次分设。1983年烟草业务划出,经营范围相应缩小。1985年,市糖酒公司划进蔬菜公司所属44个零售网点,并新建5个集体所有制商店,共有直属网点76个。外加糖酒站3个网点和兼营网点12个,全市区共有糖酒零售网点91个。相继随着市场开放,一大批跨行业经营糖酒的全民、集体和个体店铺纷纷开业。到1989年,市区糖酒行业网点共达 2 061个,从业人员13 796人。其中市糖酒公司所属网点76个,职工1 462人;糖酒站所属网点 4个,职工526人;其它国营网点190个,职工6 130人;集体网点 354个,职工3 707人;个体食杂店1 437个,从业人员1 971人。
糖酒业经营商品包括食糖、酒、茶、罐头、乳制品、糕点、糖果、饮料及小食品等。初期受生产和交通所限,经营品种甚少,仅有散装白酒、糕点、糖果、茶叶等10余个品种。1960年,经营品种由50年代前期95种增加到 220种。70年代以后,果酒、罐头、小食品新品种发展迅速。1980年经营650种,1989年增加到1 700种。
商品购进 1949年前,糖酒行业多为前店后厂,产品自产自销。新中国成立后,市内先后兴建大型现代化糖厂、啤酒厂和一批中小型糖酒生产企业,商业部门也自办一批生产加工点,为糖酒商品提供了丰富的货源。1954—1984年,国营糖酒商业部门对部分地方糖酒商品实行统购包销,收购市内白酒厂、啤酒厂、汾酒厂、黑龙江友谊糖厂、友谊县糖厂、依兰县糖厂、宝清县糖厂、宝泉岭糖厂、同江县奶粉厂、勃利县奶粉厂、友谊县奶粉厂、绥滨县奶粉厂、市奶粉厂、桦南县色酒厂、宝清县色酒厂、集贤县色酒厂、市四丰山色酒厂、富锦县酒厂以及商办工业回民食品厂、小食品厂、第一副食品商店糕点加工厂、第二副食品商店糕点加工厂、儿童食品厂、龙泉饮料厂、冰棍厂等25个厂家的产品。1957—1965年,市糖酒公司年均收购地方产品452万元,占同期年均购进总值的67.6%。1973—1981年,地方产品年均收购值增至933万元,占购进总值的44%。1982—1985年,地方产品收购值呈下降趋势。1986—1988年收购值虽有较大回升,但占购进总值的比例仍较前降低。1989年收购地方产品 836万元,为购进总值的16%。佳木斯糖酒采购供应站(二级站)1972—1980年地方产品年均收购 值3 336万元,占同期购进总值的44%。1981—1984年,地方产品年均收购值增至5 899万元,占同期购进总值的62%。1984年以后,工业自销比重增加,二级站地方产品收购值逐年减少。 1989年,地方产品收购值为2 358万元,占购进总值的53.6%。
从外地调入的主要品种有名酒、食糖、茶叶、奶粉、罐头等商品。调入渠道主要是省内外糖酒站及生产厂家。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调入品种、数量逐年增多。市糖酒公司1957年商品调入值152万元,1965年增至317万元,1979年增至 1 189万元。糖酒二级站1972年商品调入值3068万元,1979年增至 5 045万元。1983—1989年,经过改革,逐步取消统一计划调拨制度,经销单位和工业用原料糖大部改为直接从生产厂进货,通过商业部门调入的品种、数量逐年减少。1989年,市公司商品调入值为181万元,比1979年下降85%。二级站调入值为274万元,比1979年下降94.6%。
商品销售 50年代前期,糖酒商品多由私商经营。1953年后,随着国营商业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糖酒市场。1957年,二级站的批发销售对象为合江地区17个市县、4个林业局和3个国营农场。市公司的批发销售对象为市区零售商店和郊区、邻近县的42个供销合作社。市内有67个零售网点负责供应市民。到1980年,市区零售网点增加到91个。80年代跨行业和个体糖酒商户大量增加。到1989年,二、三级批发对象增加到2 000多个,市区零售网点增加到2 061个。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营糖酒商业的销售额迅速增长。但部分主要品种长期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为解决供求矛盾,1958--1988年曾对食糖、名优酒、奶粉等商品分别实行凭票限量供应或高价销售等办法。
1957年,市糖酒公司销售总值511万元,1959年增至933万元,其中纯销售 693万元。1960—1962年经济困难期间,货源短缺,销售值下降。1963年以后,货源好转,销售值大幅度上升。至1980年,销售值达到2 525万元,其中纯销售2 191万元,分别比1959年增长1.7倍和2.2倍。80年代糖酒放开经营后,销售额先降后升,至1989年销售值增至5 913万元,其中纯销售值4 898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34倍和1.23倍。
糖酒二级站销售以调出为主。1972年销售总值5 899万元,其中调出值5 275万元,占89.4%。1980年销售总值和调出值分别增至6 231万元和5 459万元。1985年分别达到13 219万元和10 245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1倍和87%。1986年后,购销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变化,销售总值和调出值逐年大幅度下降。 1989年,销售总值和调出值分别为5 568万元和4 325万元,均比1985年下降58%。
仓 储 国营商业建立后,为适应商品流转的需要,陆续扩建、新建一批仓储设施。1989年,市糖酒公司有仓库13 280平方米,储酒池、罐总容积21立方米。二级站有仓库11 436平方米。
在较长时间内糖酒商品货源偏紧,商品库存量较小。市公司在70年代前一般年度库存总值占销售总值的15%左右。1965年库存最小,只占4%。1980年后货源充足,库存明显增加。1985年库存占销售值的89%。1989年库存总值1 325万元,占22.4%。 由于库存偏大,部分商品超过规定储存期限,被迫削价处理。二级站库存70年代一般占销售总值的10%左右,1989年实际库存1 360万元,占销售总值的24.4%,许多商品出现滞销积压现象。
市糖酒公司商品购销存总值 表13—45 单位:万元
佳木斯糖酒采购供应站购销存总值 表13—46 单位:万元
主要商品 市糖酒购销单位经营的主要商品是食糖、各种酒、茶叶、奶粉、罐头等,基层经营网点兼营蔬菜、副食品,有的兼营百货、日杂等。
食 糖 50年代前期,食糖依靠从哈尔滨调入。1955年末,市内建成黑龙江友谊糖厂。此后,附近的宝泉岭、依兰、宝清等一批地方小糖厂陆续建成投产。自此,货源以由外地调入为主转向以经营地产为主。1960年后,曾调入一批古巴糖,并从广西调入蔗糖,从广东调入赤砂糖,从阿城调入绵白糖供应市场。1987年,新产品糖霉素问世,从齐齐哈尔、广西调入糖霉素供应工业部门。
自50年代后期起,居民食糖消费量增长较快。1958年开始对居民用糖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供应标准以各年货源情况确定,一般每户每月供应半市斤。1960—1965年,为克服经济困难,除凭证平价供应外,还实行高价敞开销售办法。糖果零售价每市斤5元左右,高于同期牌价的5倍。
受生产丰歉影响,国营商业食糖经营前30年间呈曲折上升趋势。1976年、1978年、1980年和1983年,因上年度甜菜减产,食糖购销量均比上年度有不同程度减少。1984年,二级站购销量均为 8.4万多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以后,市场放开,出现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济成分经营的新形势,各经销单位改从生产厂直接进货,国营批发商业食糖购销量逐年下降。1989年,二级站购进9 653吨,比上年下降21.3%;销售10 093 吨,比上年下降6.6%。购销量均比1984年减少近90%。市公司购进也比上年减少45%。
酒 类 原以地产地销为主。国营商业建立后,除对市内和附近县产的各种白酒、啤酒、色酒实行统购包销外,并按计划从外地调入各种优质酒和名酒。市场放开后,开展横向联合,加入省内糖酒行业企业联合集团,建立多头进货关系,商品进货渠道进一步扩大。1989年,酒类进货渠道达150多个单位。
1951年起,酒类实行专卖。50年代,酒类敞开销售。1960—1965年,酒源极缺,白酒只解决药用、外宾、特殊工种等特需用酒,对居民平时不供应, 只在新年、春节凭票证每户供应1市斤,或在饭店就餐买菜带酒。1978年以后,货源好转,一般白酒敞开销售。名酒和优质酒凭票证供应。1986年以后实行平价和高价“双轨制”,平价酒仍凭票证购买,高价酒敞开销售。
国营商业酒类购销量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而有所增减。50年代,民风简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酒类购销量较少。60—70年代中期,制酒原料短缺,市场供不应求。1975年以后,经营量始稳定增长。1980年,市公司酒类购销量均达 1.2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81年以后,市场放开,国营商业酒类购销量、购销值逐年有所减少。1989年,二级站购进酒类 1 308吨,比上年下降 23.4%;销售1 438吨,比上年下降31.8%。市公司因压缩库存,销售虽比上年增长10%,购进则由上年1.5万吨减至9 400吨,下降38%。
茶 叶 货源全部从产地浙江、安徽、福建、四川等省调入,购销量逐年增加。80年代后,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并向高级、精制、小包装方向发展。1989年,市公司购进茶叶 5.5万公斤,销售8万公斤,分别比1980年增长35.6%和127%。二级站购进6.3万公斤,销售8.4万公斤,分别比1980年增长182%和39%。
罐 头 国营商业部门对罐头商品本着进销平衡,扩大销售,加快周转,少留库存的原则经营。以外地采购或调入为主,辅以收购部分地方产品。外地品种有各种水果、鱼、肉罐头。1984年前,部分主要品种实行计划分配,一般品种敞开销售。1985年以后,全部敞开销售,经营量逐年稳步增长。市公司1960年购销各0.7万箱,1987年购销各达35 万箱,为历史最高水平。二级站1972年购销分别为6.6万箱和7.5万箱,1988年购进增至17万箱,销售15万箱。1989年,购销量、购销值均大幅度下降。市公司购销量分别下降 55%和 31%;二级站购销量分别下降28%和16%。
乳制品 60年代以前,奶粉从安达、肇东县调入。1966年,市内建成奶粉厂,此后地区内同江、勃利、友谊、绥滨县和国营农场也相继生产奶粉,遂转向以经营地方产品为主,外进调剂为辅。1984年前,货源紧缺,主要供应婴儿、病患人员和特需用户,对一般居民不供应。1985年以后,货源充足,敞开销售。
1972年以前,乳制品购销量为百吨上下。1973年后,购销量、购销值逐年上升。1988年,市公司和二级站购销量各在700吨左右,是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骤降,市公司购进259吨,销售444吨,分别比上年下降63%和37%。二级站购进319吨,销售 373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7%和53.2%。
市糖酒公司主要商品购销量 表13—47 单位:吨
佳木斯糖酒采购供应站主要商品购销量 表13—48 单位:吨
经济效益 国营糖酒商业建立初期,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1958—1960年,在“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的思想指导下,曾出现过盲目收购的失误,部分商品不适应市场需要,造成损失。1963—1965年开展清仓查库、清资金、清商品、清财产,建立制度,企业管理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1975—1981年市公司年均盈利138万元,利润率为 4%左右。1982年后,销售额减少,利润额、利润率下降。1989年由盈变亏,当年亏损8万元。1972—1981年,二级站年均盈利187万元,利润率为 2%。1982年后,利润额逐年下降,1989年仅盈利7万元。
市糖酒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 表13—49 单位:万元
佳木斯糖酒采购供应站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 表12—50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