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鲜果品

第五节 干鲜果品



  行业简况 1928年,佳木斯有红兴利经营水果批发,另有永发和、芝兰春等 6家店铺兼营水果零售。日伪统治时期,有N和诚、芝兰春、红聚兴3家商号经营水果批发,天增德、同合祥、新宜斋、福和昌、庆春永、馥江春、万兴合、天增泰等 8家商店经营水果零售。繁华街道则有水果摊床和游动商贩。1940年后,日伪政权实行商业“组合”,干鲜果品业日益衰落。

  1945年解放后,干鲜果品业开业2户,1946年开业 8户,1947年开业17户,1949 年达到81家,从业人员 172人。1950年,国营土产公司经营水果批发零售业务,国营信托公司开展干鲜果品代购代销。 此后,国营商业逐步占领水果市场。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私营水果业46户,组成公私合营干鲜果品商店,下设春发祥等5个门市部,从业人员 50人,由市食品公司归口管理。1959年,干鲜果品经营划归市蔬菜果品公司。1962年单独成立干鲜果品采购供应站,同时挂合作贸易货栈牌子,实行批零兼营,除供市区需要外,还负责对合江地区各县供货。

  1963年,公私合营干鲜果品商店撤销,改为国营干鲜果品站,下属 2个门市部。1975年,该站所属有西林、长安、立新3个国营水果商店,春城、江城2个集体水果商店。1963年有水果代销员60人,1964年增至120人。1974年取消代销员,在各居民委员会建立 40个水果代销店。1980年恢复代销员,当年录用181人。

  1968年后,合江地区与佳市水果经营机构历经多次调整。至1976年,合江地区设立干鲜果品采购供应站(二级站),担负供应外市县。市设果品公司,供应市区市场。1984年,二级站撤销,并入市果品公司,下设水果、干调两个批发部和西林、长安、立新 3个果品商店。水果市场逐渐放开。至1985年,市区水果经营单位计有国营 38个,集体95个,个体303个。到1989年有国营23个、集体60个、个体484个。

  外地采购 佳木斯地区果品供应主要靠从外地采购。铁路开通前,多从哈尔滨、依兰购进,以冻干货为主,鲜货极少。铁路通车后,进货渠道扩展到辽宁、河北、山东。品种有苹果、梨、红枣、柿饼、山楂等鲜货和冻货。国营商业成立后,进货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品种不断增加,既有苹果、梨等大宗货,又有桃、李、杏、葡萄、柑桔、香蕉、菠萝等当地少见果类。经营量逐步增加。1950年1—4月购进各种鲜果 3.7万公斤,除在市区销售外,还运往鹤岗、桦南、汤原等地销售。80年代后,每天销量达5万公斤左右。

  外地果品采购受产地年成影响。60年代,产地受灾减产,货源不足,主要品种由省公司按计划分配。1962年成立专营果品机构以后,积极扩大采购,进货渠道扩展到江浙、两广、四川等地。当年购进水果155万公斤,较1961年增加4倍。1966年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放松采购,加之产地减产,市场水果供应紧张。1971年,产地丰收,市果品采购力量加强,当年采购各种水果800万公斤,市场供应得到缓解。1976年建立二级站后,市公司采购量减少到303万公斤,较1975年降低68%。1977年后,市公司加强采购力量,分赴全国主要产区,巩固老关系,开辟新渠道,使外地进货逐年增长。1977—1979年,3年分别达到417万、633万和788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经营水果的单位和个体户大量增加,渠道多、环节少、经营活。据统计,1981年市区外地水果采购量总计为1 245万公斤,其中水果公司884万公斤,占71%。1988年,市区采购总量增到1 790万公斤,其中水果公司700万公斤,只占39%。1982年长途贩运外进水果者为125家,1983年为282家,1988年有205家。水果市场空前繁荣。

  地产果收购 50年代后期,市郊的四丰山、猴石山、五一大队、万发大队和莲江口农场等陆续办起果树场。到60年代初,郊区果园达到48处,栽植果树90万株。主要品种有黄太平、大秋果、红铃铛、小苹果等七种。1966年,地产果开始上市,当年收购29万公斤。1971年进入盛产期,收购量达到 176万公斤,自销有余,还外销到广州、上海等地。1973年,因遭受严重灾害,大部分果园绝产,收购量降至零。1976年获得丰收,收购量达到88万公斤。此后,随着果树的老化,产量逐年下降,有的果园拔树种田。到1982年尚有的几处小果园均自产自销,国营商业已不收购。

  50年代前,地产西瓜是城市人民夏秋季节的主要水果,但品质不佳。1962年,从甘肃、新疆、海南等地引进西瓜新品种,在郊区群胜大队试种成功。1966年上市 120万公斤,因个大、皮薄、味甜,受到消费者欢迎。1977年推广到全郊区重点大队种植,当年上市 250万公斤。从此,夏秋季节不再从外地进西瓜。1984年,市果品公司又从广州引进台湾瓜种蜜宝 200号,在群胜大队试种,产量高、质量好。1985年以后,郊区重点大队普遍推广,并组织桦川、汤原县邻近市区的乡、镇种植。年上市量达到 1 000万公斤以上。每到旺季,西瓜市场自由购销,自用有余,并销往外地。

  果品销售 新中国建立前,市场水果品种、数量极少,除秋季瓜市外,春夏两季市场无鲜果供应。冬季多为冻梨、冻柿子;苹果、柑桔、暖梨则少见。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商业加强采购,扩大货源,经营品种和数量增加,供应改善。1955年投放市场水果103万公斤,市区人均3公斤。1956年投放125万公斤,人均3.7公斤。1957年投放175万公斤,人均4.8公斤。后随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供应渐趋紧张。

  1962年果品专营部门成立以后,货源开始纳入自上而下计划分配,供应形势逐步稳定。1963年投放市场283万公斤,人均达到6.7公斤,一年四季均有水果供应。进入70年代,水果市场进一步好转。1972—1975年,年均销售外进水果1 000万公斤,地产瓜果100万公斤,人均22公斤。1976—1977年,外地采购量减少,年市场投放量降到400 万公斤。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品种少,质量差,年节实行以户凭票定量供应。1976年每户供应2.5公斤,1977年每户供应5公斤。

80年代以后,社会上经营水果者迅猛增加,外地水果通过各种渠道源源运进。1981年市场销售量达 1 200万公斤,较1977年增加 2倍。1983年增到 1 800万公斤(不包括地产瓜果),比1981年增加 50%,人均达到36公斤。市区街头巷尾均有水果摊床,选购极便。 苹果、梨、柑桔等主要水果品种常年均有出售。1988年,在西门里、铁路桥、火车站、港务局等处开辟四个水果批发市场。仅西门里水果批发市场,当年成交168万公斤,1989年达到235万公斤。

  经济效益1962年果品采购供应专营机构成立时,只有职工10人。当年实现利润5 万元,利润率达到5.6%。1963—1964年,果品业务发展,销售额成倍增长,实现利润 24万元。1965—1966年,市公司建冰窖和暖窖 4幢、1 470平方米,开支列入当年费用核销,利润率降至1.9%。1968年经营成果最好,实现利润26万元,利润率达到11.5%。

  70年代初,购销额直线上升,运输、仓储不适应需要,先后修建仓库 1 720平方米,通风棚4 280平方米,暖窖1 970平方米,铁路专用线 1 350米,其开支均在流通费中列支。加之全国安梨丰收,为保护生产者利益,低价销售300万公斤,每公斤亏损1角,仅此一项即亏损30万元。1971年—1972年共亏损41万元。1973年以后转亏为盈,但利润率很低。到1977年仅为1.1%,利润额4万元。

  80年代初,市果品公司实行经营负责制,各部、店实行经营承包,经济效益逐年好转。1980年实现利润22万元,利润率为3.8%。1982年增到33万元,利润率4.3%。1984年,二级站并入市公司,人员增加,开支增大。同时水果放开经营,市场竞争激烈。1987年以后,市果品公司增加粮食和家用电器经营,因经营不善,经营额虽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却大幅度下降。1984、1985年利润降为零。1986—1988年仅实现利润13.8万元,利润率降到0.1%。1989年亏损163万元。

市果品公司主要品种购销量
  表13—51 单位:万公斤






市果品公司经营情况
  表13—52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