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针纺织品

第二节 针纺织品



  行业简况 1946年末,有纺织品经销商铺143家,从业人员201人。其中成衣业 108家,估衣业35家。1948年国营百货公司成立后,经营纺织品批发零售业务。此后由于国营商业的发展和贯彻棉布统购统销政策,到1956年,私营纺织品商业21家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吸收入国营商业。1951年 7月建立纺织品二级批发站——中国花纱布公司佳木斯地区批发站。翌年,改为百货批发站。1953年、1956年曾两度单独设立纺织站,未久复并入百货站。1981年,再次成立纺织品采购供应站。1988年8月,纺织大楼落成后,成为批发零售兼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经销纺织品的业户迅速增多。至1989年,市区专营或兼营纺织品批发零售的业户共达2 486户,从业人员4 000余人。其中纺织品采购供应站直属网点有纺织大楼、针纺商店2处,职工933人;百货公司及其它国营、集体商店 66处;私营和个体坐商168户,个体摊点2 250户。

商品购进佳木斯市场纺织品货源历来依赖辽宁、关内各产地,经由哈尔滨、依兰输入。伪满时期,进入日本产品。解放战争时期,与关内隔绝,一度经销苏联产品。同时从辽宁迁来人员设备,建立东北纺织二厂(今佳木斯纺织印染厂)。“二纺斜纹”在东北解放区曾经是颇受欢迎的棉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自上而下建立国营专业公司,实行棉布、棉花及其制品的统购统销,形成单一的购销渠道,上拨下卖,独家经营。进货绝大部分由上级按计划调入。商品调入的单位主要有:天津、上海、广州等纺织一级站和工业公司、省内外各地纺织二级站计 176个单位。一部分直接收购厂家的地方产品,只有少量计划外小商品自行采购。1984年以后,经过改革,改内部调拨为从生产厂直接进货。1988年,对工厂部分产品实行联销、代销。至1989年,商品进货单位765个,其中联销、代销单位436个。

  佳木斯纺织站购进总值,在50年代直线上升。1960年达到8 882万元,比1954年的2 700万元增长 2.3倍。1961—1963年,货源减少,购进总值显著下降。1964年以后跳出低谷,购进总值持续大幅度增长。1964年超过1亿元。1969—1977年达到1.6~2亿元。1980年增至2.5亿元,其中地产品收购0.9亿元,调入1.6亿元。1981年以后,由于库存过大,部分商品滞销,国营商业逐步缩小统购包销范围,纺织品流通渠道扩大,遂使购进总值连续下降。1989年购进总值为7 970万元,比1980年降低69%。其中地产品收购值403万元,调入值 2 203万元,分别比1980年降低95%和87%。

  1948年,市百货公司开始收购地方工业佳木斯纺织厂的棉布、轴线。实行统购统销后,国营商业收购的厂家和产品逐渐增多。1956年增加棉纺生产合作社(后改为提花色织厂)、打棉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絮棉厂)的絮棉、被褥套、格线等 8种产品。1958—1965年,佳木斯针织厂、桦南丝绸厂相继建成,地方产品收购品种增加到416种。为支持地方生产,纺织站8年间供应各厂原料棉花52 500吨。1966—1982年先后建成佳木斯童装厂、鹤岗絮棉厂、桦南絮棉厂、勃利毛巾厂、佳木斯第二针织厂、佳木斯刺锈厂、双鸭山针织厂、双鸭山绒布厂、鹤岗棉织厂、富锦针织厂、富锦线厂等纺织品工业企业。商业纺织站对各厂产品分别采取订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收购。1977年收购品种751种,收购值7 285万元。1982收购品种达到 986种,收购值 7 135万元。1984年起,工厂自销权扩大,商业对地方产品改为选购、联销、代销,收购量减少。至1989年,仅收购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市提花色织厂、佳木斯絮棉厂、勃利毛巾厂、鹤岗棉织厂、富锦线厂、桦南絮棉厂、鹤岗絮棉厂、佳木斯针织厂等 9个厂家的部分产品,收购品种减至587种,收购值403万元。

  商品销售 1949年起,市百货公司向零售商开展批发业务。1954年后,二级站批发业务覆盖合江地区17个市县及各国营农场、林业局。1983年批发对象99个。1984年以后,购销渠道放开,实行跨行业、跨地区流通和产销直接见面。1989年,纺织站保持固定销售单位28个,不固定销售单位142个。

  二级批发站纺织品销售总值1954年为3 000万元,1960年增至9 000万元。1961—1963年下降,1964年以后回升并逐年增长。1965年销售总值1.3亿元,1980年达到2.5亿元。1981年以后,内部调拨减少,销售总值逐年下降。1989年批发销售总值为 8 681万元,比1980年降低65%。纺织站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为求生存,积极开展零售业务和对外贸易。 1989年,零售额4 000万元,对苏贸易销售值56万元。

  在棉花和纺织品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国家为保证人民的基本需要,合理分配,自1954年起,实行棉花、棉布计划供应。居民每人每年凭票定量供应棉花 1市斤,棉布先后为36市尺、34市尺、30市尺、24.2市尺。80年代以来,纺织品生产发展,市场供应日益充足。1984年,定量供应办法全部废除,纺织品敞开销售。

佳木斯纺织采购供应站主要商品销售量
  表13—60



  仓 储 1957年以前,纺织商业仓储设施简陋,二级站仅有 5栋旧仓库。1958年经过扩建,仓库增加到9 000平方米,货场1.1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一条。1967年又扩建仓库 5 500平方米,货场3.45万平方米。1981年再次扩建仓库、货场。到1989年共有仓库1.74万平方米,货场4.33万平方米,汽车、叉车23台,铁路专用线959米。

  为充分发挥二级站商品储水池作用和商品吞吐集散功能,根据各类商品的性质和销售情况,先后制定各类商品储存定额和保管运输等制度。1956—1960年,商品流速快,库存一般较小,年末库存总值在400~500万元之间,每年商品周转 10次以上。1961年,商品库存增至1 000万元以上,1970年突破3 000万元,年商品周转下降至7次左右。1971—1977年,商品库存总值年均增至4 000万元,年商品周转降至 5次以下。 一部分商品出现库存过大,结构不合理现象。1978—1983年,库存增至 6 000万元以上,积压商品增多。1984—1989年,库存略有下降,但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经济效益 1958—1981年,由于纺织品货源短缺,独家经营,二级纺织批发企业,商品销售和资金周转较快,经济效益较好。 其中1967—1977年累计实现利润4 528万元,平均每年盈利411万元,利润率为 2.36%。但由于多年积累的质次价高、滞销商品库存比重较大,贷款利息相应增加。为处理库存,1978—1981年共削价损失160万元,其中1981年削价损失 70万元,使企业经济效益迅速下滑,利润率下降至1%左右。

1982年以后,集中削价处理积压商品,更新库存。至1986年5年中削价损失共达1 963万元。加之市场放开,国营商业销售额下降,费用相对加大,企业连续出现亏损,5年累计亏损1 803万元。

  1987年以后,在商品库存更新的基础上,实行择优进货,改变粗放经营。1988年纺织大楼开业后,扩大零售比重,企业开始出现转机。1987年转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80万元,1988年利润增至152万元,1989年达到240万元。

佳木斯纺织采购供应站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表13—61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