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金 行业简况 清末,始有小烘炉制作和出售土钉、刀剪等民用五金商品。民国时期,铧铁炉、薄铁铺等相继出现。1920年经营五金商品的商店有8家,1925年增到18家。东北沦陷时期,1939年有33家,其中日本商号7家。至1945年8月日伪政权溃败前夕,相继停业。解放战争时期,五金商业逐渐恢复。1949年,开业商户有36家,从业人员59人。公营利群百货商店也兼营部分五金商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五金商业的个体、私营商户继续增加,1951年达 72家,从业人员124人。1952年,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减到34户、48人。同年,国营五金商店开业。1954年,市工业器材公司(后改五金公司)成立,有职工191人。1955年,私营五金商户减到8家,从业人员12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五金商户2家、3人并入国营公司,余者停业。1959年,佳木斯五金采购供应站(二级站)成立,有职工 168人。自此,国营五金商业形成二级批发、三级批发和零售经营体系。其后,五金、交电和化工三个行业的经营机构多次分合,数易其名。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五金行业形成国营、集体和私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之势。1985年市辖县后,机构改组,成立市五金批发公司,实行二、三级批发兼零售。1989年,市区五金行业总户数为392家,从业人员5 408人。其中国营五金批发公司有直属商店5个,职工661人;其它国营五金商店 55个,1 800人;区街等集体办五金商店330个、2 923人;私营五金商户2个,从业人员24人。国营五金批发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值为554 万元,经营品种1 200种,全年总销售额2 93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59万元。在五金商业中居主导地位。
商品购进 1956年前,私营五金商业购销自由,经营灵活。国营专业公司建立后,逐步形成独家经营、上拨下卖的单一购销渠道。进货除对地方产品实行统购包销外,主要依靠上级批发机构调入。自行采购仅限于内部调剂交流或次要品种,所占经营比例甚小。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进货渠道逐步放开。五金二级站进货由调入为主改为以采购为主。1985年,二级站与市公司合并,减少一道经营环节,并进一步扩大自由选购范围,内部调拨比例下降。1978年,内部调入值占总购进值的比例:五金二级站占42%,市公司占99%。至1989年,五金批发公司的调入值仅占32%。
自1955年起,对地方产品收购,实行“计划生产、包产包销”的原则。1956年,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市新联工厂等3家企业生产水暖零件和水桶、炉筒子等12个品种,收购值118万元。1960年盲目实行“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的做法,收购值高达 611万元,形成大量商品积压。导致后来清理库存,甩卖处理积压商品,造成很大经济损失。1962年经过整顿,接受“大跃进”盲目收购的教训,实行“积极收购,质量第一,严格把关,防止再乱”的原则,取得较好成效。从1966年起,为培植掌握货源,对地方生产的元钉、铁线、汽门、水门、插销、活扳手、木螺丝和玛铁零件等 9种产品,实行由商业安排计划、统一供料办法。到1976年,累计供料 6 000吨,生产厂家所需原料得到基本保证。同时,为生产厂家解决机床等关键设备26台(件);对成本高、价格倒挂的活扳手、钢丝钳和玛铁零件等产品,在收购时给予生产厂家以价内和价外补贴达 100余万元,从而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使适销对路产品的品种、产量迅速增加。1976年收购地方五金产品125种,收购值达1400多万元,比1965年增长5.6倍。同期自给比重由25.6%上升到40.7%。1977—1978年,由于多头安排生产,并放松质量标准,致使地方产品收购增长速度过快。1978年,收购值达1 899万元,比1976年增长57.38%,远远超出市场需要。虽经大力开展协作交流,积极推销,但仍形成部分商品积压。1979年后逐步放宽地方产品收购范围,对元钉和铁线等计划商品,供料部分实行统购,不供料部分实行协商选购;对其它较重要品种实行订购;对超产部分和一般品种由工业自销,商业助销。同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减少对生产厂家的平价原料供应。1989年,供应量由1979年的 6 500吨减至 2 000吨。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收购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调整。1989年,地方产品收购品种减为73种,收购值1372万元,与70年代末持平。
商品销售 佳木斯国营五金商业自50年代建立以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除在市区开展批发零售业务外,还担负周围20余个县级公司和工矿、农林系统的调拨供应任务,是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地区的五金商品经营中心。1954年经营品种 52种、185个规格。其中部管计划商品14种,平衡分配商品23种。1965年经营品种增加到132种、520个规格。其中部管计划商品25种,平衡分配商品54种。1973年后,经营品种增加到1 200种、3 600个规格。其中部管计划商品27种,平衡分配商品45种。1980年,经营政策放宽后,部管计划商品减到 2种,平衡分配商品减到11种。基层企业商品经营权扩大,商品流通日趋顺畅。经营额50年代和60年代起伏波动较大。1954年销售总值 1 337万元。1955年起,随着经营分工的变化,先后退出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配件经营,经营额大幅下降。1959年降至 790万元。60年代货源紧缺,元钉、铁线长期脱销,水暖器件供不应求,年均销售额停滞在 1 000万元左右的水平。70年代货源好转,销售额迅速增长。至1979年,二级批发销售达到2 700万元,比1969年增长1倍。80年代,由于实行改革,购销渠道放开,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市场竞争,工业自销比重加大,国营批发商业逐渐失去独占市场的优势,因而经营额增长不明显。1989年,市五金批发公司总销售额为 2 934万元,10年间只增加 7.8%,其中调出额逐步下降,由1979年的 2 374万元降至 2 096万元,10年间下降12%;纯销售额增长较快,由同期的347万元,增至838万元,10年增长141.5%。
经济效益 国营五金批发商业50年代经济效益较好。60年代前期,盲目购进质次商品,库存过大,造成损失多,费用高,利润低。1966年前,年均利润率仅为1%左右,费用率达7%。1967—1984年,经营管理改善,费用率降到5%,利润率增到7%左右。1985年,利润率最高达10.5%。此后,由于经营放开,内部调拨量减少,加之工资、费用、贷款利率上调,而对地方工业产品保护性弥补较多,二级批发商业经营开始出现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1987—1989年,费用率由8.5%增高到13.5%,年获利润由87万元降至1万元,接近亏损边缘。
五金交电大厦 佳木斯五金交电大厦位于市区中山街繁华地段,建筑面积 1.4万平方米,楼高11层。一至三层为批零商场,四、五层为二级批发业务室和样品室,第十一层为装饰豪华的银河舞厅,全部营业面积 5 500平方米。1988年11月20日开业,实行二、三级批发和零售一体化综合经营。内设五金、交电、化工、水暖、交通、电工、机电、装璜和经贸等 9个批零商场。经营商品9大类、8 000余种。
大厦开业不久,即面临市场竞争激烈、销售疲软的不利形势。为争生存,求发展,大厦采取优质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多种促销手段,扩大购销业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8年开业2个月销售额就达265万元,平均日销额4.4万元。1989年,大厦职工人数为188 人,固定资产总值为550万元,全年销售总值2 405万元,实现利润72万元。被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授予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物价信得过先进单位称号,并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优秀特级企业。
佳木斯五金站经营情况 表13—63 单位:万元
佳木斯五金站主要商品购销存情况 表13—64
佳木斯五金站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 表13—65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