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行业简况 新中国成立前,郊区农民所需铁木农具等生产资料,多由手工业作坊或杂货店供应。1952年10月,郊区佳西、双合、松江乡供销合作社始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货源主要来自设在市内的桦川县供销联社的生产资料经理部和市内铁木生产合作社。

  1956年,黑龙江省供销社在佳木斯成立采购供应站,翌年下放到市,1959年改为市生产资料公司(站)。1984年6月,合江地区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二级站)并入市公司,职工达到170人。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深入贯彻,1985年 5月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先后开设华港五金商店、农业生产资料商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部。到1989年末,下属三个零售商店(包括一所“庄稼医院”)和一个仓库,共有职工250人。

  商品经营 市生产资料站(公司)经营商品包括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小铁木农具等。

  化 肥 1954年,佳木斯市工器公司化工门市部开始经营化肥,当年销售硝酸铵5吨。1956年销量44吨。1959年,市生产资料公司成立后,化肥实行归口经营。货源由省统一平衡分配,当年销售吉林化肥厂产硝酸铵845吨,主要用于小麦和水稻施肥。1965年销量上升到1 020吨,亩均施肥 2.5公斤。1978年,国产化肥增加,调入大庆高效尿素2 560吨,全年销售4 990吨,亩均施肥达到13公斤。1979年,进口化肥增加,当年省拨进口磷酸二铵 300吨,主要用于大豆、小麦施肥;三料过磷钙(高效磷肥) 346吨,主要用于大豆、西瓜、甜菜、黄瓜施肥。经过试销,受到农民欢迎,数量供不应求。随即接收省拨勃利化肥厂碳酸氢氨 1 000吨,因质量不佳,造成积压和损失。1982年,货源缺口较大,化肥供应量仅2 500吨,亩均施肥减少为6.6公斤。

  1984年,国产和进口化肥增加。当年供应7 840吨,亩均施肥增加到 20公斤。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投肥量增大,化肥供应仍很短缺。随之市场上出现高价倒卖化肥,欺骗农民的问题。1987年,市政府重申化肥由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专营,不准其它部门或个体商贩经营。同时实行粮肥挂钩办法(每交100公斤征购粮,售给 10公斤化肥),凭票、凭证供应化肥,并把化肥直接供应到农民手中。1989年,实行“三公开”(公开计划、公开货源、公开价格)、“五不准”(不准以权谋私、不准走后门、不准倒买倒卖、不准变相涨价、不准销售假劣化肥),确保化肥的正常供应。1989年,除接收省拨化肥外,市政府还调剂外汇50万美元,购进美国产磷酸二铵6 000吨,从苏联易货贸易进口磷酸二铵、硝酸铵1 500吨,使全年供应量达到16 360吨,亩均施肥达到41公斤。

  农 药 50年代,由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市内日杂商店供应杀虫农药。品种单一,销量很少,主要品种为六六六粉,年销量百公斤左右。1959年后,农药统一归口由生产资料站经营,货源由省计划分配。供应量60年代正常年为100~1200吨,70年代200~300 吨。遇有虫灾年供应量增加。其中六六六粉占30%~60%。80年代,六六六粉逐步被高效、低毒、残留量少的新型农药所代替,到1984年完全停止供应。1989年,敌百虫、敌敌畏仅保持微量供应。国产锌硫磷供应量由1981年的7吨增加到64吨。进口溴氢菊脂(敌杀死)由1吨增加到40吨。

  1971年始经营国产水田除草醚,当年供应188吨。1973年开始经营敌稗,当年供应6吨。以后逐年增加,除草醚随之减少。1982年后,从美国进口水田除草剂禾大壮,当年销售 1.2吨。经过试用,受到农民欢迎。1989年供应敌稗75吨、禾大壮96吨,基本满足水田除草的需要。大田除草剂,从1972年始经营地产小麦除草药剂2—4D丁脂,当年供应100公斤,1976年增加到83吨。1981年,从日本进口大豆与蔬菜用除草剂氟乐灵,当年销售12吨,除草效果较好,成为常年供应品种。随后除草剂新品种不断出现,1989年,水稻除草药剂增加排草净、农得时、苯达松、草克星;大豆除草剂有拿扑净、精稳杀得、杂草焚和普施特等。全年下拨供应各种除草剂共达564吨。

  防病农药。1977年始经营防病农药瘟净。1979年发生稻瘟病,销售397公斤。1980 年销售增加到 1 538公斤,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蔓延。1981年以后,防病农药生产与进口品种增加,根据各种作物防病需要,扩大经营。增加防治小麦黑穗病的多菌灵,用于蔬菜育苗床土消毒的五氯硝基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克霉灵,防治西瓜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的甲基托布津等防病农药。为及时防治庄稼的病害,做好农药的供应,1989年成立“庄稼医院”,聘任“庄稼医生” 4名,进行“坐堂诊治”和下乡巡回“医疗”。发现病情,及时下拨农药,消灭病害。全年销售各种农药5万公斤,较1980年增加4倍。

药 械 1973年,市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公司开始经营药械,销售喷雾器43台,喷粉器2台。1974年销售喷雾器737台,喷粉器55台。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改革,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药械销售量迅速增长。1980年销售喷雾器1 038台,喷粉器204台。1986年销售喷雾器8 828台、喷粉器32台。1989年,喷雾器销量达到10 880台,喷粉器101台。

  农用塑料薄膜 1973年始经营市塑料厂产农用薄膜,当年销售302公斤。1974 年,郊区蔬菜大棚面积增加,销售量增到85吨。1978年,温室育苗、水稻育秧开始大面积施行,年销售农用薄膜达到 145吨。1984年,市蔬菜公司对使用地膜育苗实行补贴办法,组织菜农直接从厂家购买,商业部门经营量下降。1987年,蔬菜大棚、扣膜育秧、水稻育秧扩展到各家各户,塑料薄膜销售量猛增。当年销售869吨,1989年达到2 469吨。

  小木农具 主要品种有锹把、镐把、扁担、锄杠、锨杠、锨板。1959年,市生产资料站自建木器厂,生产小木制农具。1962年停产,改从依兰、桦南、勃利县组织进货。1964年以后纳入省计划分配,按需要计划供应。1979年以后,经营权限下放,由市就地组织生产,先后扶持郊区黑通村、市种畜场、四丰山园艺场等单位生产小木农具12个品种,做到自给有余,还远销到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等省、市。1984年后,市场放开,木材涨价,地产小木农具生产下降,一些品种需从外地采购。1989年,木制农具供不应求。商业部门通过供应原料,解决资金等办法,扶持四丰山木器厂生产锹把、镐把、木锨板等小木农具20多万件,保证了供应。

  小铁农具 主要品种有铁锹、尖镐、四股叉、锄钩、锄板、镰刀、铁铧等。1959年,统一安排市郊区大来、永安、松江、西格木 4个铁工厂生产,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剩余部分由商业收购。1976年,各公社小铁工厂停业或转产,地方产品由20种降到 5种,大部小铁农具依靠外地进货。1978年,由于缺乏统一安排,市场小铁农具一度供应紧张,农民买不到农具。1979年,商业部门重新安排地方生产,先后扶持勃利、桦川等 5个铁工厂生产小铁农具,使地产小铁农具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85年,年产量达15万件,做到自给有余。1986年开始,农民废除木制弯钩犁,改换铁犁,当年销售铁犁90台。1987年销售127台,1988年销售402台。1989年,小铁农具生产过剩,滞销积压。商业部门实行联销、让利、风险共担等办法,发挥工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当年联销四股叉、片镐等5万多件,各种锹10万件。

  经济效益 60年代,市生产资料公司成立初期,经营品种数量较少,加之只注重为农业服务,忽视经济效益,年盈利3—4万元。1963年执行黑龙江省统一规定的生产资料批零差价率,小铁木农具为5%、化肥3%、农药 3.2%、农膜4%。市公司加强管理,实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任务、定资金、定费用、定责任,超额奖励)制度, 改进管理办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进入70年代,化肥、农药、农膜经营量增加,年销售额由60年代1 000万元逐渐增加到6 000多万元,盈利随之增长,1979年实现利润71万元。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科学种田,化肥、农药经营数量增加,年销售额增加到 7 000万元。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1年实现利润141万元,较1980年提高1.3倍。

  1984年,二、三级站合并,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承担佳木斯经济区的供应任务,经营额大幅度增加,当年实现销售额 1亿元,利润额183万元。1986年开展“三清一查”(清财产、清商品、清资金、查遵纪)活动。 经市供销联社、市税务局论证,确认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应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商品和资金损失) 120万元,批准以后逐年摊销,致使盈利降低。1988年以后,化肥和塑料薄膜经营量成倍增加,大批高效高价农药代替低效低价农药,使经营额显著上升。销售额达到1.5亿元,较上年增长30%,实现利润217万元。1989年销售额增加到1.87亿元,利润251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品种销售量
  表13—76



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情况
  表13—77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