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废品 行业简况 解放前,市区有收购废品商贩40人。另有 1户私营三江废品公司,雇工20人,在解放前夕停业。新中国成立前,收购废旧物资商贩为80人,自然形成的废旧物资市场 4处。1950年后,废旧物资集市全部集中于北市场,参与购销商贩70家。
1953—1957年,省供销合作社在佳木斯成立废品收购部(站),下设 2个废品收购点,全站职工40人。社会主义改造中,将80名个体废品收购商贩吸收为固定代购员,从此,形成独家经营。1957年 3月,废品经营业务划归市土产日杂废品采购站。1970年成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同时成立向阳、永红、前进、东风区 4个废品收购站,职工120人。另外,设废品代购员116人,流动收购。1973年,城区4个收购站划归市废品公司直属。1977 年将分散的代购员集中,办起街道、居民委员会废品代购站、点13处,从业人员300人。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各种经济类型废品收购网点增加。1985年达 58处,从业人员800人。1989年达到150处,从业人员1 970人。其中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收购网点 18处,职工470人。另有个体代购员120人。
收 购 社会主义改造前,废旧物资业主要收购废旧五金、旧衣物、旧书报、旧麻袋、旧麻绳、废橡胶、杂骨、碎玻璃等,直接供给当地小烘炉、麻刀铺、小纸厂和布鞋作坊等,做为手工业生产原料。1957年,地方手工业迅速发展,原材料不足。市废品回收部门开展“向废品大进军活动”。对全市单位采取全面挂钩、定期收购和巡回收购相结合;对街道居民区采取划片包干、走街串巷经常收购与突击收购相结合的方法。全年收购废钢铁 1 012吨,有色金属88吨,废橡胶50吨,杂骨100吨,各种造纸原料 73吨,碎玻璃205吨,收购金额167万元。1958年开展废品收购“大跃进”,全年收购废钢铁4 977吨、有色金属100吨、废橡胶78吨、杂骨74吨,收购金额 351万元。1959年受高指标、虚夸风影响,商业、供销部门出动上千名收购人员,深入工厂、街道,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收购。采取定任务、搞突击、限时间、连夜报捷等形式,以致出现对工厂废品“看山买磨”,空头买入,对居民强迫命令等歪风。当年废品收购额达748万元,虽比上年增长 1倍,但其中虚假成份很大,实际入库商品反比上年减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政治影响。
由于1959年的失误,继之三年经济困难,废品收购逐年降低。到1963年为最低点,年收购额仅67万元,较1958年降低81%。1965年始有回升,收购额166万元,较1963年增加1.5倍。收购废钢铁1 244吨,较1963年增加 14倍。1966—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废品回收逐年滑坡。70年代前期略有回升,年均收购额 250万元。70年代后期,宣传贯彻周恩来总理为废品收购题词,中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亲自宣传和参加废旧物资回收活动,促进了收购额的稳定上升,年均收购额近 400万元,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1979年,全国废旧物资交流渠道开通,一些工业原材料趋向缓和,废旧物资收购由原来以购定销转为以销定购。对一时没有销路的废胶胎、硬塑料、晴纶纱以及铁沫、钢屑等20个品种停止收购。进入80年代,废旧物资市场逐步放开,打破专业公司独家经营,允许工厂企业对所需原料自行设点挂牌收购,允许各类废品经营者自由购销,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收购额受到影响。 1980—1985年停顿在年均400万元左右,且有下滑势头。为扭转劣势,积极参加市场竞争,公司增设网点11处、收购车60台,招用收购员300名。同时,增加收购暖气片、麻袋、棉纱、酒瓶、易拉罐、骨粉等 30个品种。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目标管理和分配奖励制度改革。在企业外部配合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市场整顿和管理。废旧物资收购额逐年增长。1986—1988年,年均达到 500万元。1989年达到1 045万元,较1980年增长1.3倍。
销 售 建国前,废品业所收废旧物资,直接供给当地手工业作坊。50年代以后,逐渐向市外和省外销售。1953年,国家将废旧物资划分为三类。一类、二类物资纳入计划管理,每年按省下达的调拨计划定向供应,超额部分由市计委平衡供应;三类物资通过省、市订货会,签订合同,分期供货。废钢铁大部供应鞍山、抚顺钢铁厂,少部分供应本溪、大连和齐齐哈尔钢铁厂。1984年后,以供应黑龙江省西林钢铁厂为主,少部分供给鞍山钢铁厂。1987年改单纯供货为换购,每2~5吨废钢铁换1吨成材。至1989年共用废钢铁换回钢铁成材3 000吨,投放地方市场,缓解了建材供应紧张局面。除保证废钢铁定向供应外,每年拨出 1 000吨供给地方工厂企业,补充国拨原材料不足。
铜、铝、锡、铅等有色金属按年收购总量35%上交省,65%留市。除供应市内工厂企业需要外,其余销往外地。1980年以后,有色金属收购量逐年增加,外地销路也随之扩大到锦州、沈阳、天津、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冶金工厂。供货方式大部为直供原货,少部通过上海制成成材销售。
旧书刊、旧报纸、废棉、废麻、破布、废纸壳等造纸原料,1980年前,主要供应市内东风、永安、松江、松花江造纸厂,年供应量均在千吨以上,下余部分销往外地。1980年后,市区新办一批小型造纸厂。虽然造纸原料收购成倍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其它各种废旧物资主要靠参加全国和黑龙江省召开的废旧物资定货会销售。1979年前,先收后销,以购定销。1979年后,先销后购,以销定购。
加工利用 1953年,市废品收购站拆卸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废旧炮弹、枪弹。为把国家急需的铜分离出来,工人刘明贵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连续2年进行拆卸,炼出铜锭250吨。1955年,市废品收购站从鹤岗收购日伪兵工厂废弃的“扫地土”10火车皮,又先后从本市铁路机务段、电机厂、农业机械厂清回大量“垃圾土”,经过筛选、粉碎、冶炼,提炼出锡、铜、铅各种有色金属 170吨。同时,在职工中开展“变废为宝”活动,从废钢铁中挑选分离有色金属、机器零件、可以利用的小五金、钢铁原料半成材;从破布中挑选大块布;从废胶中挑选出能用的进行缝补;用废铁皮加工铁炉子,使废品大量增值,补充了市场物资和原材料的不足。1957—1959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到废品加工利用现场视察。随后,全国供销总社将市废品加工利用的经验通报全国,《黑龙江日报》亦登载文章进行宣传介绍。
1963年后,废品加工利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先后成立薄铁压块、塑料加工、废鞋破布拼补、有色金属提炼、白银提炼等车间。到1972年,从废品中共提炼出铜270吨,铝68吨,铅360吨,白银270两;挑选出大量有用机械零件、门窗小五金、扳钳工具和钢铁成材,总价值130万元。这一经验受到国家重视,1973年在广州全国废旧物资会议上作了介绍,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废品收购部门先后派人来佳木斯观摩学习。
80年代,经过技术革新,废品加工利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1982年,轻薄料压块车间由吊锤改为卧式压块机。塑料加工车间增加 3台塑料加工机。废鞋破布拼补车间、麻袋加工车间增加6台缝纫机,年产擦机器布3吨,拼补麻袋 4吨。白银提炼车间增加一台设备,年产白银25公斤。1989年办起铝制品厂、拔丝厂和制钉厂。当年生产铝锅盖2 500个,铝盆400个,元钉 6吨,铁筋14吨。1986年以后,在市场商品供应充足的新形势下,市废气物资回收公司将加工利用的重点转向废钢铁挑选加工。到1989年底共挑选钢铁半成材1 237吨,灰口铁181吨,各种机械零件201吨,有色金属151吨,切割钢铁半成材233吨,加工小元钢 140吨,轻薄料压块808吨,废品增值达122万元。
经济效益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1971年开始实行独立核算。1971—1972年,年均盈利近16万元。1973—1974年,公司搬迁,购销额下降,费用增大,年均利润减少到 5万元。自1975年始,购销总额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除每年以费用列支10—30 万元先后修铁路专用线2条,建仓库5 000平方米,购置载重汽车6台、插车 2台外,每年仍实现利润10~20万元。1985年,废旧物资实行议价销售,购销差价加大。特别是从1987 年起,每年用废钢铁换回钢材1 000吨,议价出售,每吨多得差价60~100元;用废铜加工铜棒成材出售,每吨多得差价200元;废品挑选加工增值,1986年45万元,1987年56万元,1988年48万元,1989年18万元。加之销货额不断扩大,利润额逐年有所增长。1985年实现利润37.3万元,1989年增加到65万元。
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经营额 表13—80 金额单位:万元
废旧物资主要品种收购量 表13—81 单位: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