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饮食服务
第六章 饮食服务
清末,随着城镇的形成,饮食服务业相伴而生,初时多为游动形式,露天营业。民国时期始有固定门面和字号的旅店、饭馆、浴池、照像馆、理发馆。到1931年,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74家,门类齐全,初具规模。东北沦陷时期,佳木斯成为伪满洲国东北部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先后设省立市,饮食服务业呈畸形发展。到1940年,饮食服务网点达到 527家,其中日本人开设的多达 226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权加紧经济统制,民族工商业受到摧残打击,中国人开设的饮食服务业纷纷停业。1945年,日本人经营的网点则随日本战败而解体。市区仅剩有中、小型饮食服务网点151家。
解放后,市政府实行保护工商业政策,为繁荣解放区经济和支援解放战争,动员原从事服务业的人员重操旧业,饮食服务业遂迅速获得恢复。到1953年,各类饮食服务网点达到 262家,较解放初期增加73%。
1956年,私营饮食服务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分别成立市饮食公司和市福利公司。1957年,撤销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市服务局,下设国营饮食、公私合营饮食、合作饮食、旅店、照像、理发、浴池总店。此后,由于受“一大二公”等“左”的思潮影响,盲目撤并网点,饮食服务网点不断减少,到1961年仅有网点71处,较公私合营前减少7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私合营网点全部改为国营,各类服务网点再次减少,各种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但是城市常住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以致出现吃饭难、住宿难、理发难、洗澡难等社会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饮食服务业迅速走上繁荣,出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网点增加,设备更新,项目扩展,质量提高的新局面。到1982年,各类饮食服务网点已达 513处,市区吃饭难、住宿难、理发难的问题基本解决。1986年后,又陆续建起一批新型宾馆、大型饭店、彩色摄影中心、高级美容厅、综合性服务浴池等新型服务设施。到1989年末,城区计有饭店业968处,从业人员5 541人;旅店业157个,从业人员3 095人;照像业49个,从业人员311人;理发业210个,从业人员465人;浴池业15个,从业人员206人。同时,市郊农村饮食服务业同步发展。1989 年,各乡镇计有饭店200个、旅店15个、理发馆33个、照像馆14个,从业人员9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