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浴池 行业简况 1926年,王义顺开办浴德泉浴池,设盆塘 3个,大池浴位60个,从业人员20人。30年代,浴池业渐增,到1939年增至5个,从业人员约80人。解放后,只有三江浴池(后改称佳木斯浴池)和新江浴池(后改称通江浴池)继续营业。1947年,由政府接管与职工合股经营。1952年退还职工股份,改为国营。1956年,经过整修扩建,共有营业面积 2 953平方米,池塘、盆塘和男女快池共431个浴位,职工 82人。60年代,浴池业开始呈现紧张。70年代,紧张局面日甚,出现洗澡难。
1980年,市服务局投资扩建三江浴池,营业面积2 300平方米,浴位480个,职工66人。此外,各机关企业等社会办浴池14家,浴位1 400个,从业人员140人,实行对外营业。群众洗澡难的状况有所缓和。1981年,通江浴池因房产转让停业。1989年,佳木斯浴池因翻建停业。到1989年,市服务局所属仅有三江浴池 1处,各机关企业社会自办中小型浴池15处。全市浴池面积4 400平方米,浴位880个,从业人员206人。
经营服务 40年代,各家浴池均设有男女池塘、盆塘,兼做理发、搓澡、修脚等。1956年,成立浴池总店,在职工中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教育,使职工丢掉自卑感,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佳木斯浴池实行以茶待客,备有清真茶具,为浴客送面巾、浴巾;设消毒室,浴具逐次消毒。开展为浴客洗衬衣裤、搓澡、理发、刮脸等服务。女浴室设托儿所,为浴客临时代看孩子。浴室设置服务箱,免费提供应急药包、化妆用品和刮脸刀具。两年间受群众表扬上万次。1959年出席全国商业系统先进单位代表大会,被国家商业部授予“全国浴池第一面红旗”称号。“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服务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浴池业出现新的生机,恢复理发、修脚、搓澡、按摩等传统服务项目,增添淋浴、桑那浴、矿泉水浴、芳香浴、药物浴等。
企业管理 1956年,浴池业成立总店,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佳木斯浴池坚持执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发动职工人人动脑动手节约开支,增加收入。1957—1958年先后创造出全省和全国浴池业人均劳效最高,费用率水平最低,上缴利润最多,经营管理最好的新记录。1958年10月,商业部在佳木斯召开现场会议,树立佳木斯浴池为先进典型。1960年,经营额达到29.6万元,人均劳效3 600元,较1958年提高20%。利润额 14.7万元,利润率达到49.7%,较1958年增长86%。70年代后长期亏损。1985年,新建的三江浴池开业,实行租赁制。承租人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各岗位实行定员、定额管理,职工分配实行工资加奖励办法,开辟新的池塘,恢复传统服务项目,增加新的服务设施,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1989年,营业额 68.4万元,盈利3.6万元。租赁5年,盈利累计达到19.7万元。
服务系统浴池业经营情况 表13—92 金额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