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流通 现金收支 自1951年全国统一币制后,银行即建立了较完善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
1953—1957年随着市区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现金收支均呈增长趋势,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分别由1952年的5853万元、5698万元增至7643万元、6399万元,增长幅度是30.6%和12.1%。1958年以后,现金收入骤增,1959—1961年年均现金收支比1958年增长98%。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发展恢复正常,现金收支也趋于平稳增长。1964—1975年,全市人13增长40%,工业产值增长一倍,现金收入增长68%,现金支出增长73%。流通中的现金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80年代以后,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职工的工资大幅度提高,国营、集体、个体之间交易往来的现金结算增多,全市的现金收支逐年有较大增长。1989年与1980年比较:现金收入增长7.45倍,支出增长8.55倍。现金收支渠道也有明显变化。50—70年代现金收入主要靠商品销售和服务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左右,而储蓄收入的现金只占8%。1975年前现金支出主要是职工工资,占总支出的60~70%,储蓄支付的现金只占7~8%。从1981年起出现较大变化:1981—1985年,商品销售收入的现金比重降到53.1%,通过储蓄收入的现金比重上升到25.6%。1986—1989年,储蓄已成为现金收入最重要的渠道,比重已高达41.7%。商品销售收入则退居第二,比重下降到37.5%。现金总支出中,工资所占比重,1981—1985年降到46.4%,1986—1989年又降至28.9%。储蓄支付的现金比重则分别升至22.7%和36.7%。
1950—1989年现金收入
表15—2
单位:万元
1950—1989年现金支出
表15—3
单位:万元
1950—1989年重点项目现金收支占总额的比重
表15—4
单位:%
货币回笼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货币回笼重点地区。1950—1989年回笼货币总额为86679万元,其来源是周边地区流入的购买力,它反映出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部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货币回笼数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多。
1950—1989年货币回笼
表15—5
单位:万元
市场货币流通量调查 市人民银行对部分年度市场货币流通量曾做过典型调查和推算。所得数据如下:
部分年度市区货币流通量(调查推算)
表15—6
单位:金额:万元 人均持币:元
说明:①全市货币流通量是年末推算数。1962—1964年农村居民平均持币高于城市居民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年终分配。
②1964年农村居民持币量锐减,是因为郊区区划变动(划给桦川县8个公社)所致。但人均持币仍与1963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