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企业存款

第二节 企业存款


  30年代,银行业与工商业户始建立存贷关系。到1939年,各私营银行的存款额为:晋昌银行39.3万元,恒聚银行5.1万元,益发银行16.5万元,中泰银行18万元。由日本人经营的兴业银行存款额403万元。
  解放后,随着公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银行把吸收存款对象重点放在国营、合作社企业上来。采取延长办公时间、简化存取手续、减免存款户汇费、代存款户收缴一些费款等优惠措施,以鼓励存款。1949年对公营企业实行现金管理后,银行存款逐年增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现金出纳中心、信贷中心和结算中心的作用。
  80年代以后,伴随着各种经济成份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企业扩权“松绑”,企业利润留成增加,间歇资金增多。银行积极增设服务网点,增添现代办公设备,努力方便用户,扩大吸收存款。同时,配合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实行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办法,使企业各项存款大幅度上升。1989年末,工商企业存款达23019万元,比1978年增加4.58倍。外贸企业存款3080万元,比1982年增长24倍。基建存款6285万元,比1980年增长4.4倍。农村各项存款也都有较大增长。

  1949—1989年工商企业存款额
  表15—8
             单位:万元



  1982—1989年外贸企业存款额
  表15—9
             单位:万元



  1954—1989年基建企业存款余额
  表15—10
             单位:万元



  1950—1989年农村企业存款余额
  表15—11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