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出土文物

第三节 出土文物


  佳木斯出土文物以器皿为多,有石器、陶器、铁器、铜器及瓷器。年代自早期铁器时代、辽金直至明清。
  瓷 器 奇石宝鼎之珍款五彩花卉缠枝碗。1981年于大来乡南城子村墓葬中出土。共2件,一完整一残损。碗系敞口外侈、圆唇、腹圆下丰,圈足平切,造型浑厚敦实,釉质肥凝,但细润不足。色青白,施以青色双线纹边饰一周。腹部绘有4组花卉,花瓣均用黑色铁线法画出轮廊,4组花卉叶脉互印,根缠枝绕,互为连理。圈足内底款识为6字双行竖书“奇石宝鼎之珍”。碗口径16厘米,足径12厘米、通高6.5厘米。据《明清瓷器鉴定》载,奇石宝鼎之珍款识,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常用之闲文。
  “慎友鼎玉珍玩”款五彩花卉缠枝碗。1981年出土于南城子古墓葬中,属三级文物。其修胎、造型、胎质、釉质、釉色、纹饰图案,彩绘技巧均与“奇石宝鼎之珍”款五彩花卉缠枝碗相同。该碗款识亦为6字双行竖书。“慎友鼎玉之珍”中之“慎”字“忄”旁笔体纤细,紧贴“真”字。“友”字居正中,捺笔特别粗重,状如尘帚。此碗为清康熙年间生产。
  “魁元雅制”款卦碗。1981年出土于南城子古墓葬。碗敞口、圆唇,腹斜直下收、圈足,胎质纯正,上腹胎薄,下行渐厚。碗外壁釉色白中泛青,碗内壁施白釉,纹饰图案。外腹部有3组阴阳鱼,每组之间有六卦2组相隔,碗心为1组圆形阴阳鱼。足内底为4字双行竖书“魁元雅制”款,体颇近隶书。碗口径8厘米,圈足直径4厘米,通高4厘米。此碗系清初出产。
  1980年出土于南城子古墓葬的瓷器中尚有彩蝶瓷碗、青花碗、青花执壶、青花缠枝大盘、黄釉细瓷碗、粗瓷束口瓶等。其中黄釉细瓷碗造型规范,胎质细腻,制作精细,烧制工艺较高,款识为6字双行竖书“大明成化年制”系明代瓷碗。
  铜 器 主要有铜人、铜锁、铜饰件和暖薰炉等。
  小铜人 出土于市郊西格木乡前进村村东耕地,系男性半裸童子,高5.2厘米。脸圆,双耳微垂,耳、目、鼻均为阴刻。广额、长眉、双目微凹。整体造型粗壮肥硕,面目丰满。身着敞领对襟短衫,腰束宽带。左手握拳拢于袖内,右手亦裹于袖口内持一莲叶。下体裸袒,伟器勃然,两腿紧贴略弯前倾。头顶有一小三角形突起,状似发鬈,上有一铁环,为系于某种器皿上的饰物。铜人年代尚待考察。
  花瓣形铜饰件 1981年出土于南城子古墓葬中,共2件,色绿褐。按其形制与镂空穿眼可分为4式,即五瓣型、六瓣型、六瓣三角型、八瓣型,大小相差无几,底宽2厘米、高2.7厘米,属三级文物。
  提梁暖薰炉 炉色薰褐,分炉体炉盖二部分。炉体长方形,四壁微鼓,直口宽沿,炉身素面,宽提梁。炉身长20.5厘米,通高17厘米。炉盖盖面微隆起,纹饰为镂空对角菱形“卐”字纹与六边形菊花纹。盖长19厘米、宽14厘米。视其造型、工艺水平,非当地所产,系从中原一带流入。生产年代不明,属三级文物。
  铜 镜 圆形,黄铜质,桥形纽,无座,镜身薄,平整光滑。镜背内区对置4字,每字外围宽边方栏直铭“状元及弟”款。除“状”字较清楚外,余3字字迹模糊。镜直径15厘米,缘厚0.5厘米。铜镜为清代后期铸造,萨满教神器。
  “招抚副使之印” 1963年出土于南城子村。印为铜质,直纽。印面呈方形,6.5厘米×6.5厘米。印文为汉字阳文九叠篆,印无刻款,经黑龙江文物部门鉴定为金代末期官印。
  铁 器 有铁马蹬4副,分4式有踏板圆形、椭圆形2种,亦出土于南城子古墓群。1982年10月,于发电厂东北沿江距地表约1米深处,出土铸铁蹼足器1件,款口圆唇,短颈鼓腹,有蹼足五,通高26厘米。造型明显受中原地区青铜器影响,为辽金时期的祭器。另有铁镞、铁矛等,铁镞、铁矛定为二级、三级文物。
  石器、陶器 有早期铁器时代片状环形石器、石磨床、环状石器等。片状环形石器、石磨床采集于郊区大来乡庆丰村庆丰遗址。环状石器出土于市西郊西格木村。
  出土陶器大部为残片,较完整者有陶盆、侈口罐。陶盆系夹砂手制,器形较大,口外敞、折沿、尖唇,腹部有两周附加凸绘纹。盆表面有黄褐与红色相间,口径88厘米,通高25厘米,1985年出土于庆丰遗址。侈口罐亦1985年出土,手制,表面黑色光滑,形体厚重,口径38厘米,底径34厘米。两件均属早期铁器时代。
  其它文物 有桦树皮葬具、云龙漆带等,均出土于南城子清代墓葬。桦树皮大部分已朽烂,仅剩小部分残片,呈灰白色,系用以卷裹尸体。云龙漆带宽10厘米,残长约30厘米,髹暗红色漆,漆质光亮而簿,上绘凸纹黑线条云龙图案,于流云飘拂中有行龙一条,驱体蜿蜒曲伸,盘旋矫健。此漆带原置墓主腿部,出土时较完整,遇空气后脆裂翘曲,但龙头部一段漆带尚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