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目设置
第三节 节目设置
广播宣传建台初期,开设节目主要有《新闻》、《新闻和报纸摘要》、《知识与生活》等。1956年开始承担合江地区报道任务,将原《新闻》节目改为《合江地区新闻联播》,着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任务;宣传合江地区各条战线的成就及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先进事迹。
60—70年代,广播节目有大幅度的调整,突出宣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等内容。1976年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特设《学理论》、《学科学》、《学外语》3项节目。
80年代初,电台开办广告节目,主要内容为传递商品信息,办理通知、启事、招领及影剧预告。
1981年,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部分节目进行调整,重点配合搞活经济,对外开放,辟《新长征路上》、《市场之窗》等专题节目。
1983—1984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设《可爱的祖国》、《北疆卫士》等专题节目,介绍祖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人情、英雄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振兴中华的热情。同时增设《在我们的城市里》、《市长与市民》等一批与城市建设有关的专题节目。
1988年3月设《包罗万象》节目。以“透视社会生活,展现时代风采”为主题思想,从生活领域各方面提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初办时每周播3次,1989年起每周播6次。
1989年对部分节目再次进行调整,除保留大部分原有节目外,增设《党的建设》等专栏。
广播文艺 电台自办文艺节目始于1958年,设《空中大剧院》、《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文艺点播》节目。《空中大剧院》每周六晚以第二套节目转播佳木斯市剧场演出实况。1962年,第二套节目撤销,广播文艺节目改以播放音乐、歌曲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节目大都为“样板戏”、语录歌、革命歌曲及少量历史电影录音剪辑。
1977年后,文艺节目日趋丰富,广播剧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所提高,1978年播出由电台自行编导的第一部广播剧《广播筒》。国庆节期间,播出第一部广播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至1980年已录制并播出《含羞草》、《望江亭》、《被追捕的侦察员》、《胭脂》等多部广播剧。1981年,第一部连续广播剧《碧落黄泉》制成播出。广播剧《追求》于1982年春节期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展播,并获全国广播剧优秀剧目奖。此后广播剧制作有较大的发展,题材范围扩大,形式不断更新,其中《会说话的100分》在1983年全国儿童广播剧评比中入选。广播剧《绿川英子》获1984年全国广播剧“丹桂杯”大奖赛优秀节目奖与创作3等奖,儿童广播剧《甜甜的山里红》获1985年全国儿童广播剧“金猴奖”中“好节目”奖。
《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自1958年开设以来持续不衰,听众广泛。“文化大革命”中,选播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等。1984年改为《广播书场》,选播古典与当代优秀长篇与章回小说、评书、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