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组织沿革

第二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佳木斯市委员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36年9月1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中共汤原中心县委改为中共下江特别委员会,管辖松花江下游一带地区。特委机关迁至佳木斯郊区,青年工作由特委直接领导。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和上级关于改造青年团的指示精神,对团的工作进行改造。改变以往侧重于政治示威、散发传单等斗争形式,为组织吸收一切赞成抗日救国的青年,参加抗日救国武装斗争。并根据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将青年团改组为“抗日救国青年总会”。特委成立下江抗日救国青年总会和抗日救国儿童团,由肖祥任团长。同年底,完成组织改造任务。在郊区活动的抗日游击队中,均有青年游击队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传递情报、运送给养、参军参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8年春,中共佳木斯地下组织遭到日伪统治当局严重破坏,青年工作被迫中止。
  194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在东北解放区建立毛泽东青年团的决定,中共佳木斯市委组成青年工作队,在市内基层单位开始建团试点工作。同年11月1日,毛泽东青年团改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1月4日,市青年工作队召开各团支部主任委员和团小组长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佳木斯市青年团团部筹备委员会,并选出筹委会委员8名,常委5名,时峰为主任委员。11月21日举行佳木斯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大会,参加大会的团员600人,选举产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佳木斯市团部,由11名执行委员组成。时峰当选为市团部执委会主任。1949年6月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佳木斯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1950年,团市委工作机构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学校部、俱乐部、《佳木斯青年》编辑部,编制为12人。
  1957年5月,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佳木斯市团组织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佳木斯市委员会。
  1966年6月后,在“文化大革命”冲击下,团的正常工作被打乱,共青团市委机关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10月初召开第一次全市红卫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佳木斯市红卫兵代表委员会,取代团市委。1968年7月,合江地区与佳木斯市合并,共青团工作由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工组负责。1970年5月,合江地革委群众工作委员会设共青团组。1973年,红卫兵组织撤销,团市委恢复工作。同年10月召开共青团佳木斯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团市委,恢复办事机构,团的工作逐步实现正常化。
  1978年后,共青团工作不断加强。1985年1月,共青团合江地委并入共青团佳木斯市委。1989年,团市委工作机构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青农部、统战部与办公室,编制为28人。附属单位有团校、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