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三节 组织建设
1948年9月,中共佳木斯市委青年工作队在联合中学、东北造币厂、第二纺织厂、被服厂等单位进行建立青年团组织试点工作。采取自报公议、工作队批准的方法,发展团员100多名。10月召开团员大会,民主选举团支部委员,成立团支部。至11月全市已发展团员436名,成立5个团支部。11月下旬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佳木斯市团部。
1949年6月,市团部改为团市委。在市区继续发展团组织的同时,在郊区农村开展建团工作。首先在三合屯发展团员18名。后在柳树岛、万发屯、江山屯等地发展团员180多名。建立4个团支部、18个团小组。
1950年,团市委利用联中放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团员参加街道建团工作组,在一区、二区街道发展团员24名,成立街道团支部。同时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建团工作,陆续建立团的组织。到年底,团员已发展至2000多名,遍布全市各行各业。随后,开始在各级团组织中开展“团员活动日”活动。形式分定期不定期两种。后根据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一文,规定“星期六义务劳动日”作为团活动日。活动时吸收广大青年参加。内容除义务劳动,还组织团员听革命史、战斗史,进行忆苦思甜阶级教育,为军烈属作好事等。团市委还经常组织备基层组织代表参加大型野游、军事露营训练、文化体育等项活动,团员和青年从中受益颇大。50年代后期,团组织有较大发展。1957年已有团员15603名,比50年代初期增加6倍多。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市委工作机构为红卫兵所代替,团活动停止。1973年重新恢复团各级组织。1977年11月,各级团组织开始进行整团工作。1979年,市区计有团委51个,团总支46个,团支部1300个,团员20850名。
80年代,团的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员数量逐年增加。到1989年,市区有直属团委71个,团总支310个,团支部2573个。团员发展到54683名,比1979年增长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