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宣传教育
第四节 宣传教育
1949年建立团组织之后,团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渐活跃。团课教育坚持经常化,教育内容有政治理论、团的基本知识、时事政策等。抗美援朝期间,团课教育突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1950年开始建立团课制度,除团干部外,还邀请党政领导、老红军、老八路、英模人物等讲话,团市委组织大课时,听课的团员青年多达近千人。团市委为加强团的宣传教育,交流学习经验,曾出版《佳木斯青年》半月刊,1951年停刊。1952—1954年,团市委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团组织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划分成若干专题,开展讲演比赛,全市参加的团员、青年达4000多名。1954年12月,团市委与市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一次青年讲演比赛,就对外政策与中外友好的专题,进行研讨,收效甚好。
1955年,团市委按照团省委的号召,帮助农村青年提高文化知识,在全市青年中开展赠书给农村青年的活动。据51个单位统计,赠书达59303册。翌年3月,市第六次团员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向科学文化技术进军的决议》,各级团组织发动团员、青年,掀起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潮。
50年代后期,团市委组织广大青年普遍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先后召开4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3000多人,表扬学习积极分子300多名。1959年,团市委召开学习理论誓师大会,有12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向全市青年发出倡议,兴起学习高潮。学习单位由原来的45个增加到340个;参加人员由原8万多人增加到13万人。1960年,团市委创办市学习毛泽东著作进修学院和市团校,分期分批培训骨干。在一年多时间内,办短训班3期,训练团支部书记260多名。
1961—1964年,团市委在青少年中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奉公守法教育和学习雷锋、王杰的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有11万多名青少年做好事,受到群众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教育工作被迫停止。
1979年,团的宣传教育工作重新恢复。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习宣传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新宪法活动,同时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月。1980年统计,全市青年做好人好事62364件。1981年2月,《佳木斯团讯》创刊发行,由不定期改为月刊。至1989年共出35期。1981年4月,团市委召开学雷锋,树新风表彰先进大会,树立1面红旗,10个先进集体,表彰100名先进个人。同年5月,团市委与市青联联合举办佳木斯市首届青年之声音乐会,有34个演出队570多名青年参加,演出节目109个。评出创作优秀节目105个,奖励优秀创作者30人、优秀表演者50人。
1982年起,组织全市青少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年3月,全市有4700多名中小学生和青年职工走上街头,清运垃圾,建立20多个文明礼貌监督岗,活跃于街头。5月召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总结表彰大会,表彰文明集体标兵10名、文明集体98个、“四美”青年1029名。向70个文明岗位颁发了标志。1983年,团市委向各直属团委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要求把学习《邓小平文选》作为团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继而在青年中掀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同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在全国城乡青年中开展读书活动的号召,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形式新颖的读书演讲活动,总结表彰了联合收割机厂冲压车间团支部等38个读书演讲活动先进集体,授予孙艳等165名青工为先进个人,医药局曲思源等12名“爱我中华演讲竞赛”优胜者为“小演讲家”称号。
1984—1988年,为纪念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团市委以“雷锋在身边,温暖在佳城”为主题,在广大青年中进一步掀起学雷锋热潮。全市有12万青少年参加这一活动。各工厂企业团组织开展了建“文明岗”竞赛活动,共建立“文明岗”1000余个,其中被评为标兵的有200个,优秀标兵12个。有37个直属团委发动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回收废旧物资,建立公共汽车亭站38个。
1989年春夏之际,北京发生政治动乱,团市委立即组织各界青年,认真学习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并召开座谈会,统一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增强安定团结意识,为稳定社会秩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