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主要活动

第五节 主要活动


  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 1949年始,各级团组织响应朱德总司令“关于参加义务劳动”的号召,普遍利用星期日和节假日开展义务劳动。市区组成“青年建设大队”,12700余名青年参加,修建西林公园和人民体育场。在西林公园内建立青年园,设有俱乐部、图书阅览室和舞厅。去柳树岛,帮助农民消灭虫害,抢救农田4500亩。1950年春,团市委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利用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四丰山西侧,栽育一片两亩地的松树林,市政府命名为“青年林”。此后形成制度,每年都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义务劳动,参加建设或清理环境卫生。
  组建青年突击队 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团市委在团员、青年中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协助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建立健全责任制。团员、青年普遍制订个人保证计划。1954年学习北京建设工程青年突击队的经验,在市直团组织中,试建青年组和青年突击队,共有队员152人,发挥带头突击完成计划的作用。1956年1月,团市委召开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财经贸易部门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奖励为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贡献的先进分子。同年8月组织71个青年突击队1800多人参加防汛抢险。1956—1959年,团市委共召开4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青年积极分子达500多人。1958年响应团中央号召,在各企业团组织开展“千军万马攻关键,人人动手省材料”的活动。市机械厂第一生产组成绩优异,受到团中央表彰。1960年,在工业企业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中,团市委组织青年参加开展“四化一线”(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自动线)竞赛。总结推广农机厂吴运铎青年铆焊组和煤机厂的火箭青年班的经验。1961年配合工业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团市委组织企业青年开展以“双革”为中心争“五个第一”(产量、质量、品种、降耗、效率)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对于促进全面完成国家计划,起到推动作用。1965年5月,团市委召开第五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上授予佳纺工人宋文香等81人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授予徐庆芝等245人为优秀营业员、优秀服务员、生产能手、革新能手、节约能手称号;授予宇德成等115人为“三好”学生。据1973年统计,全市企业建立各种突击队2000多个,参加的青年5万多人。建青年监督岗510个,参加的青年1万多人。
  支援农业生产,组织知识青年下乡 1955年9月,在北京青年组织志愿垦荒队到萝北县建庄垦荒的影响下,市区有148名青年,组成垦荒队,去萝北县名山镇建立佳木斯青年农庄。市委抽调10名干部,领导建设农庄工作。同年I1月,街道青年(包括郊区),组成第二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共41人参加,团员占50%,其中有7名女青年,开赴萝北。全市青年捐赠现款14630元以及粮食、冬服、体育用品等。1959年,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支援农业生产,送百担肥、千册书、万斤钢,在较短时间内,超额完成任务。1964年5月,市区举行欢送第二批知识青年下乡大会,欢送48名青年到大来公社山区建立青年农场。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高潮,同年10月、11月连续举行两次欢送知青大会,第一次欢送下乡青年1200人;第二次欢送1500人。至1979年,全市共动员3.9万名知识青年下乡。1980年以后,下乡青年绝大部分均已返城。从此,有组织的动员青年下乡停止。
  组织大干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 1976—1978年,团市委向全市团组织发出组建大干社会主义突击队,掀起大干社会主义热潮的号召,全市团员青年迅速行动,积极参加。1977年2月,团市委召开大干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表彰大会,表彰树立84个优秀青年突击队和92名优秀青年突击队员。1978年3月,团市委召开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大会,表彰先进集体110个、先进个人81名。树立佳木斯发电厂团委为先进集体标兵,邓忠亚等18人为先进个人标兵。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1979--1989年,在市区各行各业青年中开展新长征突击手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当时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确定。1979年4月制订《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红旗竞赛方案》,开始发动实施。7月召开新长征突击手命名大会。首批命名邓忠亚等66人为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皮鞋厂青年厂长牟振民,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模范新长征突击手。11月举办新长征突击队活动成果展览会,展出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1980年组织全市各行各业青年业务技术能手,开展百项技术比武和小商品设计生产活动,有4000余名选手参加,其中400多名参加小商品设计生产活动。在财贸系统举办青年技术比武大会中,有152名业务技术能手参加23个项目的比赛。1981年8月,团省委和省纺织总公司,在佳木斯纺织厂举办细纱织布操作能手评选赛,佳纺选手取得全部项目第一名。同年9月举办就业青年产品展销会,有46个局(厂)18类757种产品及修配补等项目参加展销。1983年开展“百日新风杯”竞赛活动,竞赛内容有优质服务、法制教育、创造优美环境、学雷锋等。评选出先进集体100个,先进个人500名,红旗集体10个,先进个人标兵10名。同年6月,在中山街中段开展“文明之夏,为您服务一条街”活动。有57名青年服务队、259名团员、青年走上街头,为群众义务理发、修表、修鞋、修理电器用品等。8月开展“采种支甘(肃)”活动。广大团员及青少年采集草种、树种2.1万斤,超额900斤完成任务。1984年在“服务一条街”活动中,有62个青年服务队走向社会,983个送春风、送温暖小组走访服务890户,做好事6000多件。同年4月,团市委和市经委等有关部门召开青年“五小智慧杯”活动表彰大会,表彰从1983年开始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简称“五小”)竞赛取得的成果。授予6个团委为先进集体,61人为先进个人。1984年2月在青少年中开展“道德美之春”活动,5月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同时总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经验,命名罗志媛等5名青年为市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表彰“道德美之春”先进集体73个、先进个人381人,命名青年文明岗210个,并授予8名青年为“小演讲家”,14名青年为优秀演讲员。1985年,团市委和哈尔滨、牡丹江团市委联合开展青年“学绝招、练绝招、献绝招”活动,于9月间分别在3市比赛,有140多名选手参加30个项目比赛。佳木斯市有2名青年获一等奖,占总数200%;7名青年获二等奖,13名青年获三等奖,均占总数三分之一多。1987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竞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青工献工时23.61万多个,修旧利废8117项,革新挖潜3049项,开展各种形式生产突击活动1.5万次,创造价值2543万多元,超额完成青工每人全年增节100元的奋斗目标。1981—1987年创建青年文明岗3370个,评选出文明青年15300名。1987年,全市参加“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的青工有7.3万人,成立青年技术协会、“五小”攻关组等活动组织1500多个。年内实现“五小”科技成果3320项,优秀“五小”成果210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0项。1988—1989年继续深入开展新长征突击手等项活动,全市共评出各级新长征突击手已达3750人,青年精英100名,青年楷模10名。
  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团市委成立后,把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做为经常性的工作任务。50年代,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年开展文体活动。1969年,青少年乒乓球代表队参加黑龙江省青少年乒乓球循环赛,获单打两项冠军和两项亚军。1983年,全国第五届冬运会,佳木斯市冰球队七战七捷夺得冠军,团市委授予冰球队为市新长征突击队标兵,李兴汉等19名运动员为新长征突击手。为纪念此项成绩,在沿江公园设置冰球队员塑像。同年12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团市委与市青联在青少年宫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参加表演的青年业余文艺骨干300多人。1984年9月,团市委举办庆祝建国35周年《飞腾吧!中华》青年歌咏大会,同时进行优秀文艺节目汇报演出。佳木斯纺织印染厂等18个团委被评为优秀单位,友谊糖厂团委获精神文明奖。1987年,团市委积极组织开发农村青年智力活动,成绩突出,获得团省委授予的“智力杯”和“希望杯”奖励。1988年,青年书法代表团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参加昆明至佳木斯南北青年书法作品联展。两市共选出作品120余件,其中佳木斯市书法作品56件。同年成立佳木斯市青年音乐、舞蹈、戏剧协会,发展首批会员共112名。1989年,团市委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与有关8个单位共同举办市首届文体健乐节活动。内容有大学生艺术节,“青春杯”篮球、排球赛,“希望杯”围棋、象棋赛,绘画、书法、摄影展,小品、吉它文艺专场,“美的旋律”文艺汇演,共有11个项目的比赛,1万余人参加活动,并评选和表彰各项目的优秀集体与个人。同年,团市委在西郊亚麻厂至敖其镇举行迎“亚运”庆“五四”首届青年自行车拉力赛,近1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佳木斯电机厂等6个团委获优胜奖。8月在佳木斯市举办“南昌—佳木斯青年艺术作品展览交流会”,共展出作品26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