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七章 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一节 机构设置


  解放战争时期,陕北、华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纷纷北上,来东北根据地佳木斯。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军政大学文工团、延安电影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东北大学文工团、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等都在市内开展工作。1946年11月24日成立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佳木斯分会。选出李常青、袁牧之、吕骥、张庚、塞克等21人为协会理事,张水华等4人为候补理事。大会讨论通过《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佳木斯分会会章》;通过致联合国和全国文艺界的通电。11月27日,文协召开首次理事会,选举常务理事9人。理事会由塞克任主任,吕骥任研究部部长,张庚任出版部部长,任虹任会务部部长,袁牧之、吴雪、张仃、吴伯萧、白桦任常务理事。1948—1949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在佳木斯市的各文艺团体陆续南下,“文协”随即自行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筹委会,委员30人,常务委员15人,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岩兼任,后为高山。同年8月1日召开第一次市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60人。选出第一届文联委员21人,常务委员7人,高山为主任。随后,文学、戏剧、美术等协会相继建立。1959年1月召开市文学艺术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86人,列席30人。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文联委员会,刘文斌任主任。文联机关编制由5人增至7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联机构停止活动。1979年2月25日,中共佳木斯市委决定恢复市文联,由董琦任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工作由复苏走向发展,出现思想活跃,创作繁荣的景象。文联机构未变,由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俊光兼任文联主席,刘国权为副主席。1984年3月29日召开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64人。大会通过文联章程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11项措施》。选举产生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49人,主席李俊光,副主席刘国权。
  1985年,合江地区文联与佳木斯市文联合并,称佳木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胡康如为主席,设副主席4人。1986—1989年,市文联机构设办公室、《冰凌花》杂志编辑部、《青少年书法报》编辑部,编制增至24人。1989年,李友林任文联主席,赵翰举为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