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节日
第一节 岁时节日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民间除旧迎新、合家团聚,一年中最欢乐喜庆的日子。年前,家家户户置办各种食品、衣物和喜庆用品,把室内、庭院和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夕前张灯结彩,室内贴年画、门上贴春联。除夕夜通宵不眠谓“守岁”,全家团聚,或作游艺、或看电视。子时一到,即为新的一年开始,燃放鞭炮,互相致贺“辞岁”,吃饺子。少数人家还有祭祀祖先,迎接财神的旧习。自正月初一起,邻里、亲属、朋友皆相互登门拜年,互道恭喜发财。直到正月初五均处于过年的欢乐喜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3天,一般结合串用2个星期日,职工连续休假5天。春节前后,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举办春节团拜会和开展拥军优属、军政、军民联欢活动,召开各种迎春茶话会、联欢会、游艺会,走访慰问离退休老人和病休人员,这些已成新的惯例。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亦日灯节。是日,各区民众和大企业职工组成的秧歌队,到街头进行表演比赛。晚间家家吃元宵。入夜,许多家庭挂起红灯,繁华街道和大工厂住宅区悬灯结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观灯、游园、看秧歌直到深夜。郊区村镇大多组织秧歌队,从春节开始村屯之间交互祝贺,藉以丰富文化娱乐活动。
清明节 是市民传统的祭奠亡人、扫墓之日。是日,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均派代表到革命烈士陵墓敬献花圈、祭扫碑墓,缅怀先烈。民众则到殡仪馆或先人墓地进行祭祀,近年不少群众在十字路口焚烧纸钱。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阳节、五月节。民间多于拂晓至野外采艾蒿,插在房檐门窗,在屋门悬挂五色纸葫芦。有些家庭还为孩童手脚扎五彩线,身上佩戴微形条帚、荷包寓意避瘟祛邪。当日家家户户必食粽子和鸡蛋。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是民间庆丰收、求团圆的节日。传统习俗,当一轮明月升起时,各家在庭院中置桌,全家人团团围坐,边赏月边吃月饼、瓜果,喜庆团圆丰收,祝福远方亲人。近年,市政协、台联、侨联等单位,每逢仲秋节日,均邀请台胞、台属、归侨代表集于一堂,品茶谈心,共叙祖国建设大业,怀念海外至亲故友,切盼两岸早日统一。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时为辞灶日。是日,各家备置麦芽糖(亦称灶糖),当晚将“灶王,,牌焚化于炉膛前,祈盼“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后,市民不再供“灶王”,多是吃顿饺子,以过小年,意为过大年(春节)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的节日有:
元 旦 公历1月1日,亦称新年。每年元旦前后,市党政机关即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政、军民联欢活动。各单位多举办茶话会和小型联欢活动。职工放假一天,各家则欢聚饮宴,共贺新年。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职工放假一天。市总工会和基层工会举办劳动模范表彰会或座谈会。有些单位还举办联欢会、文艺表演、球类比赛、舞会等文体活动。
国庆节 10月1日。职工放假两天。过去每逢国庆节,特别是逢十年大庆时召开全市数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和游行,晚间燃放焰火。80年代以来,庆祝活动从简,各单位分别举办小型联欢活动,把更多的欢度时间留给家庭。
此外,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四”中国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诞生日、“八·一”建军节,以及教师节、护士节和老年节等,各有关单位分别组织富有意义的庆祝或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