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服 饰 解放前,普通百姓衣着简朴。男子多身穿粗布对襟短袄或偏襟长袍,家制布鞋。冬季戴双耳狗皮帽或四块瓦毡帽,穿布制棉鞋或毡鞋,农民则多穿靰鞡。妇女着偏襟袄或旗袍。均以自制为主,衣料多为棉布。伪满洲国时期,劳动人民13益穷困,许多人穿更生布衣裤,用蒲草编织的草鞋御寒。赤贫者用麻袋片、水泥袋纸遮体。官职人员着协和服、皮鞋,少数人着西装。富有者,夏有丝绸小褂,冬有裘皮大衣。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在70年代前,棉布限量供应,服饰色调单一。男女多着中山装、列宁装、制服、制裤。脚穿布鞋、胶鞋、塑料鞋或皮鞋。春秋加着棉毛衣裤或羊毛衣裤。冬季除棉衣裤外加棉大衣、棉皮帽。女子多戴围巾或头巾。服装面料渐次有平纹、斜纹、咔叽和灯芯绒等棉布。70年代始,化纤织品增多,颜色以蓝、黑、灰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风行绿军装。服装制作由以家庭自制为主,渐向社会化转化。但多数家庭为节省开支和计划用布,仍坚持翻新补旧,以大改小,节俭之风成习。由于均以工资为生,各阶层穿着的质量,差别并不悬殊。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市民生活水平提高,服饰发生明显变化。呈现质料高档,款式新颖,色调绚丽,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各式西式套服、夹克衫、牛仔服、体型裤、太空服、旅游服、彩裙、毛呢大衣、裘皮大衣、高跟皮鞋、礼帽等,在城乡普遍穿戴。1989年市城调队抽样调查,百户居民中有毛呢和毛皮服装542件,户均5.4件。新潮时装,美容化妆,戴金佩玉,追求高档成为时尚。
饮 食 1945年以前,一般百姓日常主食以玉米、小米、高粱米等杂粮为主。夏秋季佐以各种蔬菜,冬季则以腌渍酸菜、咸菜和贮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为主,鸡、鱼、肉类和细粮只在年节或待客时吃到。
解放后,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主食仍以玉米糙、玉米面为主,面粉、大米的食用比重增加。副食品除日常各种蔬菜、腌菜、酱类外,每月都能吃到少量肉蛋。逢年过节细粮、鱼肉、糖酒供应量增多。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市场主副食品日益丰富,市民收入增长迅速,饮食的品种、档次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主食由粗杂粮为主变为大米、白面为主,兼以购买面包、挂面等成品或半成品作为调剂。副食品中传统大路菜消费减少,而鲜细菜、外进关内蔬菜、各种生熟动物食品已摆上日常餐桌。年节和待客不但饮食丰盛,而且讲究品种花样,追求名贵和高档。山珍海味、活鱼鲜虾常见,且注重烹调技术和品味。
随着市场上各种餐馆、小食铺、熟食摊大量出现,许多双职工家庭已不自制早、午餐,而就近买回熟食或到饭店用餐。晚餐则于路上就便购回主、副食品,回家烧制自己喜爱的饭菜。与父母分居的家庭一般星期天、节假日多到父母家团聚欢宴。
住 房 清末,城区居民居住于草木结构的土坯房屋。郊区农民则多住“马架子”、“地窨子”。随后,土草结构的平房渐增。40年代,城区砖瓦房已达近半。城市居民住房多为一间半,内间为居室,外间搭设锅台做饭。以南北火炕或火墙取暖。贫民、工人之家住一铺炕,住于临时工棚者亦不在少数。官吏、富商之家则独门独院,住房不仅宽绰且构筑讲究。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一批敌伪房产,分配给无房少房的居民使用,市民住房条件开始改善。50年代,新建扩建的大中型企业,都相应建设一批家属住宅,使上万户职工住上砖瓦结构新房。60一70年代,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而住宅建设较少,出现住房紧张,居住水平下降。
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作为经济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多方面筹资办法,加快发展房屋建设。结合城市改造,统一规划,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1979—1989年,市区新建住宅共248.7万平方米。一幢幢新颖别致的住宅楼取代一片片低矮破旧平房。仅新建的8个住宅小区,就安排6万多户职工居住。这些新住宅设计新颖,设备齐全。一般每户都有居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备有供电、供水、供热和洗浴等卫生设施。许多居民添置沙发、衣柜等新家具,铺有地板、地毯。部分富裕户开始装饰客厅、居室和厨房。各住宅小区大都配有小型公园、粮米店、小卖部、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郊区农村随着农民收入增加,新房建设也日益增多,近郊较富裕的村已经实现砖瓦化,有些农户建起二层住宅小楼。
交 通 清末,居民往来主要靠徒步行走。长途旅行,有条件者,陆路骑马或乘农用畜力大车,冬季乘坐畜拖爬犁;水路乘木帆船。民国期间始有少量运货汽车和蒸汽轮船载客。伪满洲国时期,客运交通工具有显著进步,城镇陆续出现客用四轮马车、双轮人力车、三轮人力车和自行车。长途载客汽车通往邻县。图佳、绥佳两条铁路的建成和飞机场的通航,给佳木斯人提供了长途旅行之便。
新中国成立后,民用的水陆空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市内公共汽车、人力三轮运客车陆续增加,自行车已成为家家具备的行路工具。特别是80年代以来,铁路客车不断增加线路车次,可直达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富锦、伊春、长春、大连、北京、济南。新增设的长途客运汽车四通八达,直接开往几十个市县和广大农村。水上,松花江客运轮船通往哈尔滨、抚远、饶河。空中,民用航空客机每周数次飞往省城哈尔滨。市区有出租小汽车、面包车,随时为行人服务。各种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交通旅行日益迅速、安全、舒适、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