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魁
第一章 人物传
赵喜魁
(以卒年为序)
赵喜魁
赵喜魁(1894—1932) 原籍北京。北京喜连成戏曲科班出科,京剧净行著名演员。20年代献艺于京、津、沪、杭及东北各地。1927年春领喜福班来佳木斯松江舞台演出,后落户于此。留艺布戏三江,深受三江父老喜爱,成为京剧名角。1932年病逝于佳木斯。
其父赵德山,清末宫庭御膳执事,与戏曲界名艺人金少山、郎德山私交甚厚,成为换帖兄弟。赵德山酷爱梨园生计,在金少山推荐下,将两子送入叶春善创办的喜连成戏曲科班学艺,入喜字科,得艺名赵喜魁、赵喜祯,成为叶春善开门立户六大弟子中的两兄弟。
1901年,赵入喜连成头科学戏,攻文武花脸,苦心钻研技艺,是喜连成科班中最早登台之学伶。1906年,赵与学友雷喜福、康喜寿、高喜玉等献艺于北京广和楼,载誉京华,深得教师们垂青喜爱。赵做戏一丝不苟,为人忠厚,处事老成。著名京剧演员肖长华生前常向后人提及:“学戏就要学喜魁那样,顶着星星练,汗水浇地皮。”
1925年,赵北上就任于哈尔滨中东铁路局戏曲教师,月薪1080卢布,但仍执意演出,坚持“艺人变成财神而离开舞台与观众,即对不起宗门”的信念。当得知三江地区缺戏时,毅然组织喜福班,邀请赵喜祯、高喜玉、康喜寿“喜”字辈兄弟来佳木斯演出。赵演唱的京剧《钟馗嫁妹》、《黑旋风》、《落马湖》、《古城会》、《刀劈三关》等久演不衰,人称之为“活钟馗”、“活李逵”、“活张飞”。有“赵喜魁演戏,佳木斯人全抬,台上台下都是彩”的称道。遂使佳木斯成为松花江下游“戏窝子”、“跑崴子”(即去苏联远东海参崴)的大码头。1929年,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去苏联伯力、海参崴演出,即由赵为其联系成行。周信芳回国后曾盛情邀请赵赴上海演出。赵婉言谢绝,声称:“佳木斯人待我很热,这里已是我的家园”。赵曾告诫其弟及子女:“佳木斯人来自山南海北,关里关外,多为受苦人。他们爱戏,是苦中求乐,不给这些人演戏,即愧对天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劝赵进关。赵执意留佳木斯举行义演,支持学生抗议日军侵略。当抗日名将李杜将军来佳木斯设防时,赵参加佳木斯爱国人士晋见李杜,要求李杜抗日保卫家乡。并亲自带领侄子、外甥为李杜部下演出《刀劈三关》、《力杀四门》等剧,以激励爱国抗日士气。在日军侵入佳木斯后,赵乃派武功高超之学员去红枪会、大刀会等民众抗日队伍中教习武功。其拳拳爱国之情,颇受广大民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