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刘德生

刘德生


  刘德生(1897—1937) 原名刘建业,原籍山东省莱阳县。1897年出生。1910年春,刘建业随同曾祖父、祖父和父母来到桦川县格穆苏岭南尖山下(现佳木斯市郊区西格木乡迎山村)落户,开荒种地。
  刘德生少年时代,在村私塾馆和佳木斯桦川中学读书,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回乡,同父母一起种田。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派出一批党员、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中共党员沈殿斌的启发引导下,刘德生抗日救国思想日益强烈,决心为民族独立、为祖国解放而斗争。1934年哗啦沟一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刘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任哗啦沟支部书记。
  1934年9月的一个深夜,日军“讨伐队”300余人,“讨伐”抗日部队。路经西格木村时临时宿营,分散住宿在百姓家里,一日本兵住到刘建业家。午夜,日本“讨伐队”紧急集合出发。住宿在刘德生家的日本兵沉睡未醒掉队。“讨伐队”走后,刘德生同他母亲和儿子用绳子将日本兵勒死,将尸体运往野外掩埋,同时把枪隐藏起来。日军“讨伐队”中途发现少一士兵,立即返村寻找,逐户搜查均末发现。数日后,刘建业将步枪送给了抗日游击队。
  当时,日本侵略者为控制东北人民,强制推行保甲制连坐法。每10户为1排,1个自然屯为1个甲。分别推选出排长、甲长。中共地下组织决定借选排甲长之机,将地下党员安插进去,以便利用合法身分开展抗日工作。经过多方活动,刘德生被推举为排长。
  1937年,日本侵略者实行并屯政策,强令分散的小村屯居民全部搬至大屯,并在大屯周围挖城壕,修围墙。为了粉碎这一阴谋,刘德生在各屯秘密发动群众,抵制并屯。当地群众本不愿离开故土,便以耕作不便为由拖延搬家。伪政权也担心操之过急激起民愤,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小村屯暂不搬至大屯,零散住户向就近村屯靠拢。刘德生领导的反归屯并户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在日伪军对抗日游击区进一步加紧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的形势下,刘德生继续为抗日游击队筹集和转运物资。他和抗日群众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布疋、衣服、鞋帽、药品等物资转运给抗联部队,并给抗联部队做向导。
  1937年秋一日夜晚,抗联六军20多名战士,在刘德生引导下,袭击了格穆苏岭村伪警察所俘虏伪警1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及全部弹药、装备。
  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刘德生在市郊区草帽顶村、史和村、泡子沿村、平安屯发展20多名党员和交通员。
  1937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刘被佳木斯日本关东军逮捕,押在日本军司令部的地下室监牢里。日军对刘进行多次审问,严刑拷打,逼其交出共产党人员名单和活动计划。刘德生坚贞不屈,只字未吐。被捕第五日后,被日军杀害,终年40岁。三日后,刘之亲友在牧羊人的帮助下,找到刘德生的遗体,安葬于刘之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