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廷章

李廷章


  李廷章(1901—1938) 曾化名老左、老宗、老容等。1901年7月3日出生辽宁省海城县南台子吴树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曾读私塾4年。16岁于县城一糕点铺学徒,3年出师后因无人雇用而仍回乡务农。1929年,辽宁海城一带灾情严重,李家租种的土地颗粒无收,生活极度艰难。其母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李被生活所迫,与其父携全家投奔其岳父母,来至黑龙江省桦川县永安村张福昌屯(今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兴利村)落户。靠租种本村地主一垧薄田为生,生活依然十分贫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佳木斯。在日伪统治下,繁重的苛捐杂税,沉重的剥削,使李无力继续租耕土地。1932年经人介绍至大来岗“源隆号”粮栈做饭。1934年又被“世源泰”杂货铺雇用为厨师。此间,李接触粮栈“斗官”王恩久(中共地下党员,曾任中共汤原县委书记)。李在王恩久的启发教育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满抗日的救国主张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思想,提高了阶级觉悟,坚定了跟共产党走革命道路的信念。在党组织领导下,李经常为地下党与抗联部队运送物资,传递情报。在白色恐怖中经受了锻炼及考验。同年,经王恩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李革命意志坚强,在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中,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由于李为人正直,性情活泼,加之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具有组织能力与演讲才能,在群众中有威望,群众均愿与其接近。在接触、团结群众中,宣传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号召群众参加反满抗日的斗争。在李的宣传鼓动下,一批抗日积极分子踊跃支援抗联部队,捐送鞋帽、手套、服装、粮食及药品等物,从而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
  1935年,日军对东北抗联部队加紧政治与经济封锁。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李曾只身一人去佳木斯搜集敌伪情报,或给抗联部队购置军需物资。由于李活动频繁,引起敌伪注意,于1936年6月被大来岗警察署逮捕。关押期间,李被严刑拷打,遍体鳞伤,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使敌人一无所获。后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方得获释。
  1937年,李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由于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关押于永安警察所。地下党组织为营救李,在抗联六军部分同志配合下,通过内线,袭击警察所,当场击毙日军指挥官,缴获日伪全部武装,李安然脱险。因身份已暴露,不宜继续从事地下工作,遂由中共汤原县委决定,将李派往抗联六军新编的地方武装——倪团(后为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三团)任政治部主任。
  李任政治部主任后,与战士同甘共苦,冷暖相知,并经常对战士进行形势教育,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文化水平。当时因环境险恶,抗联队伍无固定宿营地,经常露宿于旷野山林。夏日蚊蠓叮咬,严冬爬冰卧雪,衣食俱无保障,且连续与敌人周旋,有时日夜转战。倪团团长因病在地方休养,李一人承担全团工作重担,身先士卒。在其带动影响下,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正在李廷章率兵驰聘于战场之际,妻子突然死亡。李回乡处理后事,目睹家庭困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3个幼儿均给地主扛活、放牛。老父幼女嗷嗷待哺无人照料。在此窘境中,李父欲劝其留下,以照料家庭。李晓以大义,忠孝不能双全,终于说服其父,毅然归队,并将其长子李德福、次子李德久、三子李德保及内弟韩颜堂带到部队,参加抗联队伍。后李的长子、次子及内弟均在战斗中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38年5月10日,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三团,在李廷章带领下,奉命准备北渡松花江以会合大部队西征。部队于马家沟宿营时,被草帽顶子伪自卫团发现,报告佳木斯伪军警治安司令部。敌人闻讯后,立即纠集大批军警连夜向李部营地进袭。二十三团发现敌情,立即组织反击。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劣势中,李为了全团战士的安全,保存力量,当机立断,决定突围。李命部队先撤,自带两名班长断后掩护。战斗极为激烈,持续达1小时,子弹耗尽,战士即以石头作武器,顽强拼杀。当李冲出队伍准备与敌肉搏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终年38岁。
  1984年,为纪念46年前抗联部队英勇抗日的战绩,缅怀英烈,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在原战役发生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塔词中记载:“一九三八年五月,四师二十三团政治部主任李廷章烈士,于此地同敌人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塔东300米处李廷章烈士陵墓与塔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