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耕野
张耕野
张耕野(1901—1938) 原名张宗儒,曾用名张廷贵。1901年11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一农民家庭,全家十余人,仅依靠其父微薄收入维持生活。8岁入私塾读书,由于聪明好学深得教师喜爱。1913年入双城县高级小学,1916年考入县立中学,1919年又考入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张受“五·四”运动影响,曾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
1924年,张耕野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初中教员专科班理科。张目睹官僚、军阀专横残暴,鱼肉人民的景况,义愤填膺,决心发奋读书,以备救国救民。不久,结识本县女同学金凤英,金虽出身地主家庭,但对劳苦大众所受欺压甚表同情,两人志同道合。1927年,张毕业后回双城县中学任教。翌年1月,与金结为伉俪。
1929年1月,桦川中学学额增加,然缺少师资。县公署以高薪延聘外地教师。张同学好友刘文翰(桦川中学学监)致函邀其前来应试。同年7月,张携带着眷属来佳木斯,被桦川中学聘为数学、自然科教师。
1930年7月,共产党员唐瑶圃来佳木斯开辟工作,在桦川中学任英语教师。唐亦系吉林师范毕业,与张同学,两人过往甚密。在唐的启迪帮助下,张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成为唐瑶圃在佳木斯开展党的活动的得力助手。
“九·一八”事变后,张耕野、唐瑶圃组织发动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声讨日本侵略罪行。在唐的带领下,张与全校200余名进步师生,冲破县当局的阻挠,走上街头向县长请愿,并张贴标语,呼喊口号,怒斥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同时组织义演,号召人民群众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支援义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从而促进人们的觉醒,激起抗日爱国的热忱。
1932年,日军侵占佳木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小学校均被占据,成为日军兵营。日军的罪行使张耕野悲愤交加,决心奔赴抗日战场亲手杀敌,以雪亡国之恨。不久,张即带领部份进步学生出城,寻找当时抗日名将李杜将军领导的抗日军。由于交通不便及日军严密封锁,此次行动未果。张复返回佳木斯转入地下斗争。同年,经唐瑶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吸收的第一名党员。
不久,伪桦川县公署将桦川县中学与桦川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并安插敌伪亲信及汉奸进入学校,因而桦川县中学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遵照党组织指示,张仍回学校任教。在授课时,张讲述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事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他经常将进步学生带领回家以补课名义,宣传革命道理。张自1935年担任中学党支部书记到1936年担任区委书记期间,先后介绍发展马克正、姜士元(陈雷)等20余名进步学生参加中国共产党。使桦川中学成为佳木斯地下党组织的重要基地和培养革命人才的场所。
中共佳木斯地下市委成立后,张耕野负责组织工作。为掌握敌人动向,张按照市委决定,将其妹张宗兰安排到伪桦川县公署,担任日本参事官的文书,从而搜集敌人机密的政治、军事情报。地下党及抗联部队依据张宗兰提供的情报及时采取对策,保护自己,打击敌人,致使敌人阴谋难以得逞。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张遵照市委决定,派共产党员马克正、陈芳钧从事兵运工作,打入梧桐河金矿,组织发动矿警武装起义。1937年7月,在抗联六军的配合下,起义成功,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粮食及黄金等军需物资。并将马克正、陈芳钧及70余名起义矿警编入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九团,壮大了抗日力量。
1937年冬,日伪政权进一步强制实施“归屯并户”政策,强化“治安肃正”。为粉碎敌人封锁,市委决定由张耕野具体负责,偕同敖其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恩举,通过关系打通出城必经之路的西门检查站,使地下党通过此一渠道,为抗联三军、六军筹集运送棉衣、棉鞋600余件及大量印刷器材、药品等物资。
1938年初,敌伪对三江地区和佳木斯市抗日武装进行围剿,城市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市委决定派张出城,寻找抗联部队,联系在紧急形势下,输送党员到部队以及市委撤出市区后的联络地点。1938年3月15日,敌伪在佳木斯市大肆逮捕、镇压共产党员及爱国进步人士的“三·一五事件”发生,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张遂留于抗联三军四师政治部,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不久,张从《滨江日报》看到妻子金凤英与其妹张宗兰均被敌伪杀害的凶讯,张耕野强忍悲痛,怀着深仇大恨,继续投入艰苦的抗日斗争。
同年10月,张随部队去依兰县黑背(今桦南县)附近筹集给养,途中遭日军袭击,激战中光荣牺牲,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