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钧
陈芳钧
陈芳钧(1906—1939) 原名陈芳安,字子庚。1906年12月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黄旗五屯(现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乡老五屯),9岁起在村私塾读书6年,成绩优秀,深得教师喜爱。16岁家贫辍学,随父务农。
陈芳钧青年时代,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时期。他目睹军阀腐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行径,接触到孙中山三民主义与西方的民主思想,爱国之心日渐强烈,决心离家从军。1925年告别家人来到依兰县,参加依兰镇守使李杜的部队。在此期间,陈广交朋友,开阔了视野;阅读大量进步书籍,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随李杜所领导的自卫军,多次参加抵抗日军的战斗。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致使抗日部队连续受挫而溃散。陈离开部队后,为谋生计,于1932年秋到梧桐河金矿当矿警。
1935年,陈芳钧来到佳木斯,与中共地下党员、桦川中学教师张耕野相识。在张的帮助教育下,陈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树立了坚强的革命意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多次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同年,由张耕野介绍,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获取日伪政权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中共佳木斯市地下市委决定,利用陈任伪警察身份,派其进入伪三江省警务厅佳木斯警察中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次,陈获悉日伪军将扫荡松花江以北的抗日队伍,同时将掺有毒药的粮食丢弃在抗联部队经常活动的地区,以期毒害抗联将士。陈及时将此情报告给党组织。根据市委指示,陈在随同敌人扫荡进程中,巧妙地将拌有毒药的面粉使伪军吃下,致使敌人自食恶果。
1937年1月,中共佳木斯市地下市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确定陈为士兵工作负责人。陈就任后,向市委建议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并提出行动计划:派人去梧桐河金矿,对矿警进行策反工作,发动矿警武装起义。此举可壮大抗日队伍,又能为抗联及党组织获取大批经费。市委采纳陈的建议,派中共党员马克正利用其员工子弟身份去金矿先行工作,然后陈再返回矿警队。陈到矿警队后,以曾经在此工作的有利条件,广交朋友,联系群众,向有进步倾向的矿警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及金矿把头甘当汉奸压迫剥削矿工的行径,提高矿警爱国主义思想。经过数月工作,矿警与工人中的爱国骨干力量已经形成。陈认为武装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即向市委汇报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市委同意陈的安排,决定相机行事,并派人与抗联第六军联系,以求接应和配合。
1937年7月29日凌晨2点,陈芳钧与前来接应的抗联部队接上关系,发出起义信号。马克正等人立即发动攻势,缴下负隅顽抗矿警的枪支,拘捕金矿经理范文等人。缴获大批粮食、服装及数百两黄金,起义获得成功。陈动员起义人员参加抗联部队,当即有80余名矿警与10余名矿工加入抗日队伍,并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陈芳钧任团长。在陈的率领下,二十九团官兵斗志旺盛,士气高昂,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经常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37年秋,陈芳钧根据中共北满省委和下江特委的指示,在鹤岗德泰和药铺建立地下联络站,沟通抗联与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并为抗联部队筹集粮食、服装和药品等军用物资。
1938年初,抗日联军主力西征,二十九团作为留守部队留在松花江下游,继续坚持斗争。此后不久,二十九团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处境极其困难。陈根据市委指示将部队带到萝北县王家店进行整顿训练,以提高战士政治思想觉悟,清除企图叛逃投敌分子,纯洁内部,巩固部队。同年夏秋之际,由于敌人不断进行扫荡,粮食不足,部队经常断炊。12月,中共下江特委根据形势需要,对留守在松花江以北的抗联第六军部队进行整顿,编成第六军一师一团,团长为夏震华,陈芳钧任政治部主任。一团下辖两个连,陈在改任后,率一连战士,在汤原东部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2月,陈芳钧指挥部队袭击汤原县田家屯、陶家崴子的“集团部落”,缴获一批给养。佳木斯日伪军派出大批人马进行围剿,严密搜查。2月23日,陈部与敌军遭遇,展开激烈战斗。由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陈芳钧英勇牺牲,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