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瑶圃
唐瑶圃
唐瑶圃(1907—1939) 原名唐吉昆,又名唐九英。原籍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1919年,父母用辛勤耕作、节衣缩食省下的钱送他入本村私塾就读。唐瑶圃聪慧好学,成绩优秀。1921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文科)专修班。1927年毕业,后在伊普、德惠等地中学任教。唐目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混战,老百姓深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十分不平,立志发愤图强报效国家。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9年唐只身赴北平,进入私立弘达学院读书。于此间接触到中共地下组织,在党的培养引导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积极参加北平学生爱国运动,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同年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因父母亡故,迫于家庭生计,返回吉林。1930年8月经友人介绍受聘于佳木斯桦川中学任教,遂举家迁至佳木斯。唐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团结进步师生,秘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启发鼓励师生跟随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他亲自培养发展同校进步教师张耕野为中共党员,播下第一颗革命火种,为中共佳木斯地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桦川中学成为三江地区最早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唐积极组织桦川中学进步师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联合其它中小学师生冲破阻挠,走出校门,上街游行,请愿示威,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同时组织若干小组分赴街头讲演,演出文艺节目,鼓动民众抵制日货,反对侵略,提高民众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募集资金,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1932年初,唐带领桦川中学进步师生,拜会义勇军将领丁超、李杜,要求武装城市工人和学生抗日救国。同年5月,日军占领佳木斯,唐各方奔走,动员各校师生奔赴抗日战场,并再次率领进步师生去农村寻找抗日队伍,准备投笔从戎。但因日伪军警封锁严密,交通阻隔,未能实现。
唐瑶圃频繁的抗日活动受到日伪军警机关的注意,为避开敌人的监视,1933年唐赴长春、延吉、东安等地活动。1934年8月至依兰县立中学任教,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以依兰中学为阵地,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党的组织。1936年5月,中共依兰县委(城市)正式成立,隶属吉东特委领导,由唐瑶圃任书记。在依兰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唐仍密切与张耕野联系,关注和指导佳木斯党建工作。1934年夏,唐秘密来佳木斯,帮助组建桦川中学党支部。中共依兰县委成立后,唐再次来佳木斯,主持召开桦川中学党支部负责人会议,向与会人员阐明斗争形势,进行工作部署,并宣布将桦川中学党支部改组为中共佳木斯区委,推动佳木斯地下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依兰县委的革命活动不断开展,工作日益发展扩大,开始受到日伪军警特务机关的严密监视,唐亦成为特务机关注意目标。1936年末,上级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调唐瑶圃到抗联部队工作。翌年4月唐又回到地方,中共吉东省委任命他主持省委秘书处工作,不久任命为省委秘书长,主持中共吉东省委机关日常工作。同时担任《救国时报》和《前哨》主编。唐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认真处理机关的事务和刊物的编辑发行工作。为适应野战生活,积累军事斗争经验,唐虚心向周围同志学习,与战士一同参加军事训练,站岗放哨,挖野菜,采野果,同甘共苦。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抗联部队的围剿,抗联队伍处于最艰苦的境地。1938年中共吉东省委秘书处遭到严重破坏,唐瑶圃按上级指示率秘书处全体同志加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坚守刁翎地区,继续抗击敌人。1939年2月,唐奉命率一支十余人的小分队,向方正县喀上喀地区转移。在埋藏完毕印刷器材及重要文件返回总部途中,遭敌袭击。唐与小分队十几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抵抗,展开搏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唐瑶圃中弹牺牲,其余战士亦全部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