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西林
孙西林
孙西林(1910—1946) 原名孙锡麟,曾用名孙山、孙克昌。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5岁入私塾,1922年读高小,1924年去省城读中学,1926年入东北大学工学院冶金专业。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192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入学生运动,在校内先后参与、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反对军阀割据等爱国革命斗争。因此于1928年底被学校开除。
1929年,孙西林被迫出国去比利时勤工俭学,先学工后改学法律。留学期间与爱国学生组织“反帝同盟”、“社会科学研究会”进行爱国反帝斗争。“九·一八”事变后,组织爱国青年前往日本驻比利时大使馆进行抗议,举行示威游行,作街头演讲,揭露日本侵华罪行,1932年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同年,孙到法国巴黎,入缫丝厂当工人,在工厂组织华工、华侨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成立“抗日救国会”,参与编印巴黎中国共产党支部主办的《反帝》刊物。同年9月,孙西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党组织派孙西林赴苏联参加第三国际领导的外国工人出版社工作。1935年,孙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1936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派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与潘汉年、孙西林三人组成代表团,由李任团长,孙任政治秘书,以东北抗日联军名义,向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敦促蒋介石抗日。同年11月,孙等随李延禄转道巴黎去上海。在上海期间,曾拜会宋庆龄、沈钧儒、李杜等著名爱国人士与东北抗日将领,参加了向南京国民党军委会递交敦促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愿抗战书》,发表东北抗联致关内军政领袖及各法团的《呼吁电》,声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通电》,并赴苏州监狱慰问“七君子”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1937年冬,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李延禄陪同李杜去苏联,拟转赴东北回至抗日第一线,孙随同前往,但因过境未成,于1938年3月返香港待命。9月,李延禄列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孙随李到达延安。在延安期间先后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东北委员会委员、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部队党支部书记、延安女大指导员等职。在此期间,孙进一步研究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经验,与张松(李范五)合写出《东北抗日斗争经验点滴》、《伪满统治中国人民的办法》、《东北概况》等重要的资料。
1942年,孙西林被分配去中共中央统战部任党派科科长、统战部党支部书记。不久,孙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号召,申请去延安北郊乡任乡长。孙在任乡长期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与当地农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政绩斐然。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北郊乡被选为边区模范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孙西林按照中共中央决定,于9月3日随第一批干部由延安奔赴东北,11月中旬到达佳木斯,旋即被任命为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佳木斯市副市长。到职后协助市长董仙桥组建佳木斯市政府,投入清除敌特,维护治安,恢复生产,筹集军需,安排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艰巨工作。
1945年12月,佳木斯市政府始建,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周围县城各村匪患猖獗。孙对严峻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1946年春节前夕,孙为解决春节期间市民粮食供应及赤贫户救济问题,于1月31日与市长董仙桥等在市长办公室研究解决办法时,佳木斯国民党“铁血暗杀团”副团长邬捷飞,突然闯入会场开枪行刺,孙西林不幸遇难,壮烈牺牲,时年36岁。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为,缅怀英烈,将市区中央大街命名为“西林大街”;将公园命名为“西林公园”。烈士遗体葬于西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