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川英子
绿川英子
绿川英子(1912—1947) 女,日本国人,原名长谷川照子,世界语名为VEY—DAMAJ0。1912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国山梨县猿桥。其父长谷川幸之助曾任日本国东京市府土木建设课长。1919年,绿川英子随家迁居崎玉县山口村。她性情开朗活泼,聪颖好学,四年级时作文曾获奖。绿川高中毕业后考入奈良女子高师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极为崇拜,敬佩其多次冒险越海到日本传播中华文化,进行亲善交流的精神。
大学三年级时,绿川在校内已小有名气。她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同学中广为流传。此时,进步的世界语在日本传播,她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研究世界语,并参加了世界语组织。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侵略战争,绿川深为反感,积极参加奈良地方的劳农组合、文化团体及世界语组织的活动,反对日本当局的侵略行径。她的正义行动遭到日本政府的镇压,于1932年9月10日被逮捕。后在学生抗议和社会舆论的声援下,警方被迫将其释放,但却被学校开除。绿川遭受沉重的打击,反对进行侵略战争的意志毫不动摇。回东京后,她先在打字学校学习世界语打字技能,以后考中NHK广播电台播音员,同时为日本著名作家秋田雨雀领导的日本世界语学会工作。1932年5月,绿川被吸收为日本世界语文学研究会会员,参加《世界文学》的创刊工作。
1935年,绿川结识了正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刘仁(刘镜寰),当时刘仁也在学习世界语。相同的志向,共同的语言,将两位异国青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36年秋,绿川与刘仁在东京结成伉俪。
1937年1月,刘仁决定投笔从戎回国参加抗日斗争。刘仁的爱国行动得到绿川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协助刘由横滨港乘英国邮轮返回祖国。同年4月19日,绿川避开日本政府当局的监视,秘密来到中国上海,与刘仁团聚。同时积极参加上海世界语组织的编辑、写作、翻译和打字工作。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11月27日,绿川被迫离开上海经香港、广川到达武汉,受到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热情接待,将绿川安排到第三厅国际宣传处,从事对日广播。她以流畅的日语向日本人民和日本侵华军人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战场形势,使日本当局十分恼怒,诬蔑她为“娇声卖国贼”。并对其在日本家属进行威胁、恫吓。
1938年10月26日,武汉失守。绿川于同年12月到达重庆。此时,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绿川在该会从事宣传与敌情研究工作。同时为世界语刊物《中国报导》和《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群众》等报刊撰写了《中日两国妇女携起手来》、《解放是要争取的》、《在战斗中前进》、《在歧路上的日本》等大量政论文章与散文、诗歌等,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杀敌的业绩,痛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曾在重庆文化界人士一次集会上赞扬绿川是“日本人民的忠实女儿,是真正的爱国者”。
1941年11月16日,郭沫若50寿辰。绿川曾写《一个暴风雨时代的诗人》的诗,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以作贺礼。郭沫若回赠律诗一首:“茫茫四野弥[$$p]0000402;[/$$p]暗,历历群星丽九天。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绿川向刘仁表示:“日本投降了,这只实现了我一半的愿望,中国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要留在中国,继续参加反蒋斗争”。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将部分机关和人员转移至东北,建立东北巩固的根据地。为了完成最后一期《反攻》杂志“胜利号”专刊的出版发行,绿川直至9月18日始随刘仁等秘密撤出重庆。
1946年冬,经一年多的辗转周折,绿川与刘仁随东北行政委员会转移至佳木斯。绿川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后方留守处工作,任东北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员。她受任后工作热情很高,在文化团体和其他单位邀请的报告会、讲演会上用切身的经历,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揭露蒋介石政权的黑暗腐朽。她对东北大学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
此时,绿川发现自己怀孕,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们夫妇决定坠胎。东北行政委员会负责人曾多次婉言劝阻,均被谢绝。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条件差,在做流产手术时引起感染,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47年1月10日不幸逝世,年仅35岁。同年4月刘仁也因病逝世。
为了表彰绿川英子,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追授绿川英子为国际主义战士。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8月8日,在风景秀丽的四丰山,为绿川、刘仁夫妇修建了合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