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恩远
曲恩远
曲恩远(1881—1947) 字子明,1881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北宿曲家村一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于家乡读5年私塾,14岁离家到东北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投奔同乡李老述开设的信和成杂货铺,从学徒到柜伙前后共15年,掌握一套经商本领与经验。1910年来佳木斯,入股裕顺恒,投资2000元大洋。因其年轻干练,经营有方,加之能吃苦耐劳,不久即擢升为掌柜,随即将店铺名改为福顺恒。并打出“言不二价,童叟无欺”、“卖棉花多给二两,卖布多量半寸”的招牌,以招徕顾客。此举使店誉大张,生意兴旺。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曲又派妻子赴哈尔滨联系,独家经销美孚石油公司煤油。
1917年,曲投资于东门外松花江边开设福顺恒粮栈,低价收购高价抛出,又将大豆出口欧洲等国,小麦则运往哈尔滨加工面粉。此一进一出获得高利。为使现金不流出福顺恒,曲又使用新招:购粮时给售粮户只开白条,不付现金必须至本号购货或兑款。由于曲善于经营,商号利润逐年上升,经济实力愈益增强,名声日振。1917年,曲被推举为佳木斯镇商会会长,一跃成为地方商界八大家的巨头。自此,曲积极扩充其政治、经济势力,将手伸向同行,先后向福顺东当铺、依兰永升德当铺、桦川东升恒火磨等各投资数万元。曲成为股东后立即左右受股商号,操纵其经营活动,最终将其挤垮或吞并。福顺东当铺被挤垮后归曲所有,改名“福顺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社会秩序混乱,曲乘当时物资匮乏之机,于春节前从外埠购进大批年货,以高出往年50~100倍价格出售,鱼肉乡里,大获暴利。
1939年,福顺泰进入全盛时期,进货渠道扩展至国外,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地派出驻在员。总店下设26个部,日用百货,一应俱全。附有皮鞋、服装、糖果等5个加工厂,加上本地与外埠5个分支机构,从业人员共有530人,年利润达数十万元以上。
曲子明为控制这一庞大的实业群体,实行苛刻的管理制度。即:不录用当地人员;雇员一律不准携带家属;3年始可探亲一次,3个月内工资照发;店员不许随便外出,不许随身带钱;员工集体就寝,上锁后清点人数,按时起居。此外,在职员与工人的伙食上实行3个等级,差别极大。其工资待遇差别更大。如1938年,曲年收入为46800元,而下等工人年薪为57元。
日军侵占佳木斯后,曲丧失民族气节,积极投靠日伪政权,甘当汉奸,为日伪当局效力,欺压中国民众,先后充当佳木斯保长(镇长)、商务会会长、商团团长、红十字会会长、道德会会长、佳木斯协和会本部会长及廿日会长等职。上述团体均为日伪政权压榨人民的工具。其中“廿日会”则是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的外围组织。曲在任职期间,积极鼓吹日满“一德一心”、“日满亲善”、“王道乐土”,支持“大东亚圣战必胜”,不遗余力地为日伪政权张目、效劳。曲在任“勤劳奉仕总队长”时,积极为日军抓派劳工残害百姓,中饱私囊。日伪统治后期,全面实行经济统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濒临倒闭。曲则依仗日伪势力,操纵民用配给品经营,成为官方代理店。曲还积极攀附敌伪政权中高级官员与日军权势人物,扩展势力,巩固其地位。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曲立即改换门庭,投靠国民党反动派,任佳木斯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副会长。不久,维持会改为战后复兴工作委员会,曲自任委员长,网罗日伪残余势力,控制地方政权,等待国民党接收。后又与“三江银行”董事长李芸生密谋,以福顺泰名义发行大量支票,充当货币在市内流通,以此不兑现的支票囤积货物,进行投机倒把。并将日本“石油贩卖组合”留下的20万元资产私自接收。还从蒙古力伪军仓库提出各种机器、电动机、汽车、水泥和木材等大量物资,转手高价出售。
曲积极勾结国民党,派人去哈尔滨与国民党组织进行联络,他资助佳木斯国民党部活动经费,窝藏百余名伪满警察特务,私藏长短枪30多支,扰乱社会治安,准备迎接国民党前来接收。
1946年初,合江省政府和市政府曾对曲进行多次教育,争取其改恶从善。但曲万般推诿,执迷不悟,坚持与人民为敌,不思悔改。
1947年10月21日,在反奸清算斗争中,佳木斯市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及曲的种种罪行,以汉奸、反革命罪将其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