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宪文
陆宪文
陆宪文(1892—1961) 辽宁凤城人。其父陆奎山系南派“嘣嘣戏”名艺人。陆自幼随父演唱“嘣嘣戏”,专工“粉头”,唱上妆,后改唱地方拉场戏。1914年来佳木斯,演唱“二人转”。因唱做俱佳,得绰号“红牡丹”,成为地方戏东路派(下江道与东边道)名角,誉满下江乡镇。1939年在佳木斯北市场开设牡丹亭茶园,将地方戏移入小剧场演出,成为近代地方戏发展开掘市场的领头人。1947年佳木斯大众剧社成立,陆为演出队队长,并当选为佳木斯旧艺人翻身协会委员。
旧时,“嘣嘣戏”地位较其它戏种低下,深受统治者的迫害与旧传统势力的歧视。陆宪文则为保存和发展这一剧种立志抗争。他不断改革演出形式,将“嘣嘣戏”节目改革为拉场戏,在剧场演出。选择一批较好的“嘣嘣”老艺人,进行10余年的嘣嘣戏的改革和创新活动,将50余出“二人转”改为拉场戏,被公认为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拉场戏创始人。1936年陆开设牡丹亭茶园时,其领班主演的拉场戏(又称小洛子)《寒江关》、《三闹花堂》、《抬花轿》、《秦家花园》、《丹凤山》、《吹鼓手招亲》、《阮八姐》、《闹江州》、《燕青卖线》、《柜中缘》、《拷红》、《五女哭坟》等,深受观众喜爱。
陆好学多才,苦心钻研“嘣嘣”戏的音乐曲调,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嗨”,融合现代音乐,不断改进。艺苑同行称陆能量调,能结合剧情与演员条件,确定剧目的基本曲调及曲牌的组合,因而被地方戏曲界称之为“陆戏头”。
1947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来佳木斯后,革命戏剧音乐工作者瞿维、寄明、马可等为发展民族戏曲音乐,曾先后与陆合作录谱地方戏音乐曲牌,前后录下数百首东北民间音乐曲牌。后由寄明整理出版《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专集、《东北地方戏集》以及马可纪录的《东北嘣嘣音乐》等,其音乐素材均为陆所提供。
新中国建立后,陆响应号召,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事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曾多次聘为省、市地方戏教师,教授了3批地方戏学员。1961年病故于佳木斯,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