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刘玉璞

刘玉璞


  刘玉璞(1907—1962) 祖籍山东省牟平县,1907年9月27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15年在本村小学读书,读初中时因家境贫寒多次辍学。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情况下,坚持完成5年学业。后就学于医专。
  1931年,刘先后在哈尔滨市立医院与铁路医院当外科医生。由于不甘受日本人的排挤,于1935年到富锦县开设私立福民医院。医院建立后,刘积极积蓄资金购买医疗设备,医疗条件日趋完善,使福民医院成为周围数百里唯一可做手术的外科医院。刘医术高超,讲究医德,服务热情周到。不久,其声誉已超过县立医院。伪县公署对刘施加压力,迫使福民医院与县医院合并。刘严词拒绝,坚决抵制。日伪当局又编造理由,以令其停业吊销行医执照相威胁。在此情况下刘忍痛于1942年与县医院合并。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进驻富锦县。刘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精神所感动,决心跟共产党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随即将积蓄多年的30两黄金自愿捐献给人民政府,以用于购置当时极缺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在刘的影响下,县内的进步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新建立的民主政权。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东北前线战斗激烈,伤亡颇大,大批伤员来到后方。刘所在的富锦县医院于同年秋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后方医院,属部队建制,刘被任为院长。从此,刘全身心地投入救治伤员的工作,每日工作10余小时,需做10余例手术,不辞辛劳,亲自看护重伤员。重伤员需输血,当时血源紧张,供应不及时,刘即亲自输血。刘以精湛医术将众多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救出,有的重返前线,有的免遭残疾。他和众多的伤员建立了友谊,在伤员中有很高的威信。由于刘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及奖励。
  1948年,刘奉调来佳木斯,任合江军区卫生学校教育处主任。当时,学校不仅缺乏师资及应有的设备,且无教材。刘不辞辛苦,白天授课,晚间编写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专程去鹤岗东北医大学习先进经验。对文化层次不高的学员,专门安排时间进行补课。在刘的积极努力下,仅一年时间,第一批医士、护士、放射与药剂士等686名学员毕业,支援解放战争。
  由于刘教学成绩显著,此后,曾任东北第七医院副院长、松江省立第二医院院长、松江卫生干部学校校长等职。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刘任佳木斯战勤医院院长。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经全院医护人员努力,共收治5000余名伤病员,其中多数重返前线。
  1953年,松江省政府决定,在原合江卫生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正规化的医士学校,刘玉璞受命组建并任校长。刘深知师资素质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为解决师资质量问题,采取赴外地招聘及将校内现有教师分期分批送往北京、上海培训的办法。同时请专家来校讲学。刘又多番奔走筹措资金,向社会呼吁,在其努力下,终于建成一所当时面积最大、设备齐全的门诊大楼,使学校师生具有临床实习之地,也方便了前来就医的患者。刘在医士学校任职期间,共培养出医士、公共卫生医士、护士等近千人。
  刘玉璞在医疗卫生事业及培养卫生医疗人材方面的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并给予了很高的荣誉。1957年,刘当选为佳木斯市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工作。1958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佳木斯市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59年起,任市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和黑龙江省政协第二届常委。
  刘身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62年6月2日逝世,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