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何子敬

何子敬


  何子敬(1900—1967) 名祯,字子敬。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其父何文有逃荒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初时务农,嗣后经营小商品和在船上当舵工等。何子敬幼时因家贫仅读4年私塾。1915年辍学后到佳木斯成衣铺当学徒。
  1917年冬,成衣铺李掌柜被匪开枪击断大腿骨,差何子敬去依兰请接骨中医杨勇为其治疗骨伤。
  杨勇医术精湛,人品高尚,济困扶危,蜚声三江。何子敬目睹杨勇的高超接骨医术与急人所难的高尚医德,敬慕之心油然而生,于是立志弃商学医。他说服父母,返回依兰县,拜杨勇为师。何聪颖好学,刻苦钻研,3年中精读《神农本草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国医学经典,并潜心钻研《医宗金鉴》、《伤科补药》等书籍,不仅掌握了中国古式接骨法的临床医术,且对接骨的理、法、方、药进行钻研,奠定了医学理论基础。
  何学医期满后,先在依兰城内挂牌行医。1925年迁来佳木斯,于志同街开设“何氏正骨诊所”。在行医期间,他广交医界同仁,拓宽眼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变革更新。并采用西医方法诊断骨伤,专程去大连学习x光透视与摄影。在用药方面,何讲究用真药,以“药真病除”为原则,并亲自选药、配方和研制。
  由于何不断钻研,医术日益精进,治愈率很高。至30年代后期已名传三江地区,远道求医者络绎不绝,患者最多时月达600余人次。
  何子敬为人正直热情,不摆名医架子,急病家之所急,无论是酷暑严寒或风霜雨雪,如有伤患即为之治疗。一次,郊区一农民因故折断三指,就医时何深知此患者家贫,食宿均无着落。何不仅悉心治疗免收医疗费,且资助患者食宿费用。
  何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慨。为支援抗日武装,他主动向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捐赠大洋500元、步枪3支,以充国用。佳木斯民众爱国组织和各界人士为反击日本侵略,曾联名书写血书,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抗日。各界名流公推何为请愿代表,去南京投书,何慨然承允。虽此次行动未果,却表现出何子敬的爱国思想与无畏精神。
  30年代后期,抗联将士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时,部队缺医少药。中共佳木斯地下组织派人与何联系,何慨然承允为伤病员治病,并出钱为抗日联军购药。而对日伪官吏则冷眼相看。一次,伪满某军政大臣在“巡视”中将腿摔断,特从新京(今长春市)派人来佳木斯接何为其诊治。何甘冒杀身之祸,婉言拒绝,仅给来人开数副草药应付了事。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喜讯传来,何心情振奋,更热心地为群众治疗疾病。1956年2月,市中西医院(后改为中医院)成立,何毅然关闭其诊所,带头加入中西医院,并任骨科主任。医院领导对何极为器重,听取和尊重他的意见与建议,使其充分发挥医疗技术专长。何思想进步,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认真执行党的医疗方针和政策,积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医疗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骨科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发展很快,病床由20张扩大到50张,日门诊量高达250~300人次。他十分注意培养骨伤医疗的继承人,将自己行医数十年临床经验及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于青年一代,何亲手培养的9名学生均已成材。何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探讨疑难病症,从多方面总结出治疗骨伤的基本要领:局部和整体并重,而着重局部;内治、外治两不偏重,动静结合;手法与固定器械并重,药物为辅。在治疗实践中,何运用发展了传统整骨方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在恢复上,何根据《医宗金鉴》一书中的“攀索叠砖”方法,成功地研制出脊柱骨折治疗法——“背伸悬吊法”,获得理想效果。在固定器械上,对长期使用的传统工具秫秸帘子,进行改革,继而研制出专门固定膑骨的“抱膝器”和成本低廉而又适合治疗各种骨折的“铁帘子”。
  何子敬还致力于治疗骨伤的中药研制和创新,将师传秘方、民间验方以及自己长期临床中的探索融合一起,制成多种治疗骨折药剂。如金汤药辩十八味、补筋丸、活血丹、蜜刺正骨丸、五灵丹等,临床应用均收到理想疗效。
  何子敬为发展中医治疗骨伤医疗事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受到党组织和政府的器重,先后被选为黑龙江省科学学会理事、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其撰写的《骨科临床经验总结》、《慢性骨髓炎治疗体会》、《骨科疑难病例剖析》等学术论文,多次在省、市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很好的评价。
  1967年5月30日,何子敬因积劳成疾而病逝,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