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松

杨松


  杨 松(1929—1982) 又名杨鸿宾,辽宁兴城人。1936年入兴城县小学读书,1943年考入黑龙江省依安县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3月参加依安干部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依安县委工作队员、文书,县委组织部干事、副部长、部长。1950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组长、省委第一书记秘书、省委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3月任中共海伦县委书记。1959年12月任中共松花江地委农工部副部长,1961年5月任中共松花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62年任中共庆安县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杨成为庆安县所谓最大的“走资派”,受批斗达5年之久。1972年任肇东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肇东县委副书记。1976年3月任中共宁安县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3月任中共牡丹江地委常委、地革委会副主任,同年5月任中共合江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
  杨松性格豪爽,胸怀坦荡,工作积极、热情,有胆有识,扎实肯干,任劳任怨,考虑问题周全,解决问题果断,讲原则,有闯劲。任中共海伦县委书记期间,提出了搞台田、高低作物间作等措施。经3年的试验,到1957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亿公斤。为此,中共海伦县委受到中央嘉奖,被授予周总理签名的奖状。在肇东工作期间,为改造盐碱地,杨提出了“田成方,树成网,河成渠”的河网化改田方案,在全县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在庆安工作期间,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起钢铁厂,是全省钢铁厂上缴利税最多的厂家之一。在中共合江地委任副书记期间主管农业,对十几个县的农业生产体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给省委写出了万言的报告,提出了搞责任田的意见,虽然未得推广,实践证明,杨松的思路是正确的。
  1982年3月24日,杨松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哈尔滨,终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