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包凤亭

包凤亭


  包凤亭(1913—1984) 女,原名高凤亭。1913年3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因家境贫寒,3岁时过继给姑母包高氏,遂改名包凤亭。1922—1927年在桦川第一女子丙级小学校就读,1930年入佳木斯女子师范讲习所。“九一八”事变后,曾与进步师生一道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停学在家。1934年考入桦川中学附设师范班,1936年毕业。为求自立并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她冲破封建思想束缚,不顾公婆反对和家庭羁绊,坚持教书谋生。先后在佳木斯西南门里小学校、兴亚国民优级学校、协和国民优级学校任教。
  1945年解放后,在共产党的教育和政策感召下,包凤亭思想发生深刻变化,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建设教书育人的思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育工作。她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通各学年课程。尤其在语文数学和担任班主任方面有丰富经验。每逢学年初换班,她总是主动要求承接基础差、纪律松散的班级,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以改变后进班级状况。包为人谦虚和霭,热爱学生,教学上循循善诱,注意调查研究,因人施教;她严于律己,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全面发展,大至人生观、道德观,小至体态仪表均耐心教导。包经常坚持家庭访问,随时将学生表现与家长沟通,共同研究教育方法,深得学生家长信赖。包因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市、省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1955年担任市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市人民代表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当选省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以后,包凤亭开始担任市第六完全小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教学工作。她重视学校业务建设,关心年轻教师成长,经常耐心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年轻教师,带出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初期,包被当做执行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典型”受到批判斗争。1972年离休。1984年6月因病逝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