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水文

第四节 水文


  一、地表水
  勃利地表水的来源主要靠大气降雨。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25.8毫米。降雨量年际差异很大,最高年份是1960年,年际雨量786.6毫米;最低年份是1977年,只降雨318.6毫米,相差2.5倍。新中国成立后31年中,降雨量资料表明,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年份有10年,在400毫米以下有5年。
  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同,由山区、半山区、平原递减。山区历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年径流深160毫米;半山区历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径流深130毫米;平原历年平均降雨量520毫米,年径流深120毫米。
  年蒸发量,据倭肯河水面蒸发数据: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1237毫米,以5月份蒸发量为最大,达187.9毫米,1月份最小12.1毫米。
  县内有穿境的倭肯河。年平均径流急流量3270亿立方米,80%保证率的年径流急量2500亿立方米。根据县水文站资料记载:历年平均流量15.84立方米/秒;历年平均径流量4997立方米:历年平均径流深120.35毫米;历年平均径流模数为3.83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

  倭肯河各时期水位流量一览表



  二、河流
  勃利境内以倭肯河为主流,是过境河。在境内的支流有头道河、二道河、双河、吉兴河、连珠河、碾子河、小五站河、柳毛河及罗泉河,全县河流均系松花江水系。
  倭肯河,原名海伦河、阿肯河、倭坑河、窝肯河,是松花江右岸较大支流之一。倭肯河发源于勃利县东北边缘完达山脉西北侧的冷寒宫。由很多山涧小溪和泉眼汇流成河,干流自东北向西南再向西北方向流动,流域面积为10820平方公里。东邻挠力河、东南界穆棱河、西和西南为牡丹江、北滨松花江。流经七台河市和勃利、桦南、依兰,于依兰镇东侧注入松花江,是松花江一级支流。
  流域地势以东和东南较高,逐渐向西和西北倾斜。流域平均高程为245米.流域形状略呈阔叶形,支流分布较密,右岸有挖金鳖河、八虎力河、七虎力河、松木河等,左岸有茄子河、七台河、碾子河、连珠河、吉兴河等。干流直线长176公里,流经县境的长度为94.25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5,流域最大宽度为100公里;最小宽度为15公里,平均宽度约71公里。茄子河及以上为山区,山地分布在东北及东南的流域边缘上形成倭肯河由东北向西南。自桃山折返西北流向。丘陵台地多分布在河谷附近。自茄子河口至勃利镇一带,为流域内最大的平原地区。
  倭肯河在勃利经由长兴、罗泉、青山、抢垦、杏树、倭肯、吉兴、双河、恒太和永顺10个乡(镇)。
  倭肯河上游山区河道坡降较陡,洪水传播时间较快,下游河道坡降较缓,河滩宽阔,洪水滞时较长,夏汛期易产生大面积暴雨洪水。
  倭肯河在境内的支流有:
  碾子河是倭肯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通天屯西9公里外的段家岭,由小碾子河、来呆河等五条小河汇成。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327.3平方公里。历年平均径流量1831万立方米;历年平均径流深为128.95毫米。河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经由勃利镇、镇郊、抢垦、青山4个乡(镇)的23个村。最后在抢垦乡东北2.7公里处汇入倭肯河。
  吉兴河发源于林口、勃利两县分界的黑背大岭东坡宝山屯西的西北楞沟,有8条小河流组成,其中以马粪包(金山)河为最大,马粪包河本身也有8条小沟叉汇流而成。吉兴河源头的水源以泉水为主,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389.7平方公里,历年平均流量为0.5立方米/秒,历年平均径流深为183.3毫米。河流经过大四站、吉兴、倭肯3个乡(镇)于倭肯东北两公里处汇入倭肯河。
  小五站河发源于勃利、鸡东两县交界的牧羊地东南1.5公里的分水岭下,蜿蜒向北伸展,由东大义沟、西大义沟、驼腰子沟、偏脸子沟、小太平沟、大泉眼沟等6条沟谷汇成。河流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7公里,河中长年流水,冬季有泉水补给。在抢垦屯东两公里处与碾子河汇合,注入倭肯河。
  县支流还有头道河、二道河、双河、连珠河、柳毛河、罗泉河等小溪流入倭肯河。境内河流均系松花江水系。

  河流特征情况表



  三、地下水
  地下水总贮量约26.61亿立方米。
  地下水分布与贮量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而不同。在河谷及平原区为砂层水,埋深0.5~3米,含水层厚为6~30米,单井涌水量为40~60吨/小时;平原漫岗区地下水埋深40米左右,为岩石裂隙水,单井涌水量20~40吨/小时。
  罗泉乡、长兴乡、青山乡、小五站乡为重点贫水区;永顺乡、恒太乡、双河镇、吉兴乡、倭肯镇、杏树乡、抢垦乡地下水源丰富。
  境内有大小泡沼270处,分布在倭肯河两岸,水面2569.4亩。其中较大泡沼有18处,其面积均在15~96亩之间(附表)。境内泡沼均为老年性,积水较浅,一般都在2米左右。底质淤泥达0.5~1.00米,水源靠雨水,倭肯河回水。

  勃利县较大天然泡沼一览表



  四、水 质
  勃利县周围是基岩山区,广布火成岩、变质岩、碎屑岩。盆底广布亚粘土以及以下的前白垩纪沉积岩,盆地中心则是砾石松散岩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因此溶滤作用就成为勃利地下水形成和产生化学成份量的原因。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属重碳酸钙钠型水,水中重碳酸根离子偏高,阳离子随岩性变化和地下水径流通道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水质的矿化度较低,多小于0.5/升,PH值一般在5.5~6.5之间,属弱酸性淡水。由于农药、化肥大量施用,污水排放以及粪便污物随灌溉水渗入地下,水中亚硝酸根,硝酸根及氯离子等逐年增多。地下水污染逐年严重。但就地下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除温度略低(2°~9°)尚属良好。作为生活用水,勃利县第四纪松散岩的潜水,铁锰离子偏高,局部亚硝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偏高。特别是地下潜水逐年受到污染,不适于作生活水饮用。而基岩裂隙水,在化学性质,细菌污染等方面,均能合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对全县水样进行调查,其结果:
  水温 枯水期采样时间大气温度(-10℃)~(-2℃),地下水浅井水温4.0℃~6.0℃,深井水温3.0℃~5.5℃;丰水期采样时间大气温度16℃~25℃,地下浅水井水温4.0℃~17.0℃。深井水温3.0℃~15.0℃。
  色度 县自来水公司水厂的自来水色度为0~7度(钼钴标准),顺天自来水色度为7度,不超出10度限值。全分散式供水中地下水的色度,绝大部分在10度限值内,只有青山乡建设村,抢垦乡福利村,长兴乡红旗村的色度超出10度限值,浅水井的色度是0~40度;深井水的色度是0~45度。
  浊度 城内自来水未经处理,浊度在5度以下,而农村自来水(小五站)的浊度高达100度。全县地下水浊度超过5度的占33%。
  嗅和味 全县的自来水抽出的地下水均无嗅无味。
  PH值 全县的地下水的PH值均在6.5~8.5之间,只有勃利镇和小五站乡小部分地区地下水PH值小于6.5。PH值没有大于8.5的。
  铁 在15份水样中有7份含铁量在0.3毫克/升以内,8份水样均超过了0.3毫克/升,最高含铁高达4.03毫克/升。高出标准13倍。
  锰 全县地下水含锰量大部份超出标准,高达1.6毫克/升。
  硫酸盐和氯化物在地下水中含量均在限值以内,其中氯化物含量在100毫克/升以内。
  耗氧量 地下水中浅井水耗氧量在0.1~3.8毫克/升之间,深水井水为0.1~0.6毫克/升,耗氧量超出了3毫克/升的2.8%,是污水污染的结果。
  大肠菌群 全县自来水取样3份,2份合格,不合格的1份,大肠菌群高达230。地下水12份水样,只1份大肠菌群小于3,其余均超标准。
  氟化物 全县水样氟化物的含量均在12毫克/升以内,非高氟地区。
  硝酸盐氮 浅山水硝酸盐氮含量为0.25~0.85毫克/升,深井水为0.25~6.85毫克/升,没有超过20毫克/升限值。
  浅井水含砷量均小于0.04毫克/升,不超出限值;深井水含砷也不超限值。
  其它如铝、镉、铬、汞、氰化物、合成阴离子洗涤剂、铜、锌、挥发酚测得值,均在限值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