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灾害

第八节 灾害


  从历史上看,勃利自然灾害在各个时期均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灾难。
  一、水 灾
  1932年(伪大同元年)1万垧耕地遭受水灾。
  1939年(伪康德6年)6、7、8月遭受洪水灾害,淹没农田面积6107亩。
  1942年(伪康德9年)8月15日降雨,394户住房和1281亩农田被淹。
  1951年8月1日开始降雨,连续30天,其中仅24日降雨量达41.6毫米,庄稼被淹成灾。
  1956年7月下旬阴雨连绵,倭肯河、吉兴河,小地河子河水出槽,18个水库决口有4000余垧庄稼被淹,永顺和长兴乡淹死马10匹,牛两头。
  1960年14号台风侵袭,造成全县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洪水爆发,冲毁大片良田。
  1960年全年降雨量达786.6毫米,比正常年景降雨量多200毫米。5、6两月无晴天,8月一次降雨量达170毫米,许多铁路桥梁被冲毁,倭肯镇内水深平均1米左右,东南、东北、民主等村80%的房子被水浸泡,大部分居民火炕上水,倒塌房子30多拣。街内一片汪洋,死亡7人。
  1964年8月18日~22日,连续降雨164毫米。造成大小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倭肯河水文断面水位达到131.2米,超过历年最高水位22公分,河水出槽,淹没良田43.5万亩。
  1965年8月降雨较多,自8月2日至8月8日,东部地区降雨达170毫米,中部地区降雨达131.2毫米,西部降雨121.7毫米,水深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8处河堤决口,被水冲毁桥梁35座,冲坏道路1176米,倒塌房屋12间,淹没农田14308垧。
  1981年7月4日至8月24日降了6次大雨和暴雨。由于雨量集中,出现了历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86个村屯进水,26个村屯2876户被淹,84.73万亩农田受害(占播种面积72%),3089问房子倒塌。县城38348平方米房屋进水。17262平方米房屋倒塌。通讯、交通断绝。冲毁道路509处(长达238公里),桥梁253座,涵洞610处。公路82处。防洪堤决口541处,12座小型水库和15座塘坝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次损失价值1080万元。
  二、旱 灾
  1949年全县大小河流均降到最低水位,倭肯河发源地、泥鳅河、金沙河水量减少,茄子河、小五站河、连珠河、碾子河、吉兴河,河水中断,水田干涸。
  1954年7月11日有20多天没有降雨,碾子河流域缺水地块300余垧。吉兴河流域缺水面积530垧,七台河区水田缺水面积100垧,小麦黄脚、玉米打绺、亚麻旱死。
  1978年严重春旱,干旱受灾面积近96万亩。枯死农作物32万亩。
  1982年春少雨多风干旱,各条河流中断,受害面积91023万亩,成灾60.32万亩。小麦绝产,玉米、高粱、谷子歉收,烤烟、亚麻长势矮弱。
  三、雹 灾
  本县降雹天数较多,平均全年雹日为2—3天。其发生频率在90%以上。主要雹线有5条:①沿永顺横头山两侧;②恒太西河口;⑧大四站双兴沟;④小五站骆驼砬子沟;⑤桦南县大八浪。
  1928年(民国17年)7月21日,八甲青山堡(今青山乡)降冰雹,受灾田地81垧,同年又遭风,涝灾害,五谷歉收。
  1930年(民国19年)6月25日,下碾子河(今抢垦乡)一带,下午2时降冰雹达1小时,打伤禾苗2000垧。
  1931年(民国20年)8月14日,鸡心河(大四站)一带冰雹毁地884垧。
  1942年7月24日第七区龙爪沟一带降雹,与依兰电话中断。大四站、杏树、青苗损坏大半。
  1961年6月30日下午,杏树、大四站、倭肯、青山、抢垦、小五站6个公社近30个生产队遭受冰雹,大者似鸡蛋,绝产农作物面积3.8万亩。打死家禽280多只。打伤30多人。原野大队毁坏马棚17问。永安大队200余家窗户玻璃被打碎。
  1963年9月1日12时30分吉兴公社降水雹,先小后大,小似芸豆,大如鸡蛋。五谷、黄烟、秋菜、水果全部损伤,打死家禽,打伤行人。受灾地带,南至合庆,北至一心,西起双河边界,东到全乐,宽8.5公里,长12.5公里。占吉兴公社所辖耕地面积80%。
  1982年5月23日下午3时~3时15分,长兴公社马安大队遭冰雹袭击,打伤多人,家禽被打死,4500亩农作物绝产,3000亩农作物减产五成。损失价值356910元。
  1982年8月13日12时30分~15时30分有6个公社、50个生产大队,99410亩农作物遭受冰雹。重灾区有杏树、抢垦、小五站(降雹达15分钟),受灾农作物面积:玉米15450亩,高粱7450亩,谷子13561亩。大豆34021亩,水稻10165亩,烤烟13958亩,瓜菜4800亩。其中减产1—3成的68989亩,减产4—5成的14516亩。减产6—7成的3285亩,减产8成以上的1262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