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镇概况
第四节 乡镇概况
1985年勃利县管辖14个乡(镇):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吉兴乡、杏树乡、抢垦乡、大四站乡、恒太乡、小五站乡、长兴乡、罗泉乡、青山乡、镇郊乡、永顺乡。
勃利镇
原名碾子河,位于全县中部,1918年(民国7年)建立。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88990人,有汉族84466人,朝鲜族1395人,蒙古族105人,回族291人,满族2723人,锡伯族5人,赫哲族1人,维吾尔族1人,达斡尔族3人。
本镇两面环山,一面丘陵,一面平原,一河(小碾子河)贯穿南北,四水(大五站河、来财河、大碾子河、矫家河)环绕镇区。地势东高西低,土壤肥沃,属寒温带大陆季温性气候。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谷子、小麦、水稻、高粱等。全镇有耕地79946亩,1985年粮豆亩产269斤。
镇管辖新起、城西、元明、新华4个办事处,35个居民委员会和太平、镇安、吉祥、顺天、新城、蔬菜、城西、元明、镇南、兴华、新起11个村民委员会,76个企事业单位,10所学校。
1958年开始兴办企业,现有日用工业、煤炭工业、建筑工业、运输业、种养业等57个,年产值达891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主要产品:原煤、红砖、白酒、象棋、油粮加工等。文教用品厂生产的“九龙牌”特号象棋。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
1918年兴办教育,到1945年有学校4所,在校生4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到1985年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710人,教师344人。
1957年成立城关区卫生所,1960年建立镇卫生院,后又相继成立村和街道卫生所。到1985年有镇卫生院1处,街道和村卫生所12处,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
勃利镇人口稠密,地产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市场繁荣,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倭肯镇
原名祁家窝棚,位于县城北部,倭肯河南岸,1917年(民国6年)8月建立。面积98.4平方公里,人口20915人,汉族18635人,朝鲜族961人,满族1313人,蒙古族4人,回族2人。
本镇地形东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土壤多为黑土,有利于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等。全镇有耕地91689亩。1985年粮豆亩产262斤。
全镇管辖高峰、兴胜、东升、长和、德福、平安、民主、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忠义、正阳、小连、东连、西连、新村17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52个企事业单位,18所学校。
民国和伪满时期。仅有些小型手工业作坊,生产车马挽具和镰刀等产品。解放后。1953年开始兴办企业,现有工厂48家,其中镇办15家。主要产品:红砖、糖果、原煤、烟花、鞋和塑料制品,“包字镰刀”弛名省内外,有固定资产819万元。1985年企业产值达到1287万元,实现利润83.9万元。
民国期间有私塾,日伪期间私塾和公立学校并存。
1925年(民国14年)3月,成立第二国民小学校(现连珠岗)学生98人,教师3人,到1945年有3所学校,有学生198人,教师27人。1985年有学校18所,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4438人,教师295人。
伪满时期,有村公所办诊所一处,1950年有中医诊所一处。1985年本镇有卫生院和卫生所、个体诊所17个,医护人员47人。
双河镇
原名二道河子,位于县城西北,1910年(宣统二年)建立。当时称二道河子区,1927年(民国16年)称双河堡,1933年(伪大同2年)称双河镇,均归依兰管辖。解放后,1946年建双河县,1948年撤销县治,划归勃利县三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人口25608人。其中:汉族23054人,满族2350人,朝鲜族156人,回族48人。
双河地势西高东低,西岗东洼,岗地多黄砂土、白浆土、黑粘土、川地黑油砂土。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谷子等;经济作物:亚麻、甜菜、西瓜、蔬菜。盛产烤烟和大葱。全镇有耕地116487亩,1985年粮豆亩产260斤。
镇管辖永安、太平、新发、治安、福安、靠山、靠河、中河、兴安、太安、东方红、太阳升、中胜、民权、振兴、生产、保安、三合、胜利、治富、德胜、合成、新建2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27个企事业单位,26所学校(其中小学23所),镇内中学设有高中。
民国和日伪时期,本镇仅有些小工业作坊。1956年开始兴办工业。现有煤矿、砖厂、亚麻厂、农机加工制造厂、糖果厂等12个。主要产品:原煤、水泥、砖瓦、亚麻纤维、糕点。固定资产180万元。1985年企业产值350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
民国时期有私塾3所。1938年(伪康德5年)。办起了第一所国民优级小学。1941年办起了国民优级学校。跨县、乡招生。当时有学生200人,到1945年,全镇有私塾19所,小学5所。1985年,全镇有学校26所,学生3002人,教师207人(其中民办教师108人),中学3所,学生1508人,教师96人(其中民办教师28人)。
民国和伪满时期,有私人诊所2处,解放后1950年。办起了双河卫生所。1952年,扩充为双河中心卫生院,到1985年,全镇有卫生院一处,卫生所22处,从业人员53人。
吉兴乡
原名草帽顶子,位于县城西北部,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建立,归依兰府管辖。1947年1月,是双河县第二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划归勃利县第五区。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5419人。汉族12758人,满族1085人。朝鲜族1576人。
吉兴为老爷岭山系,地形结构复杂,有山、岗、坡、洼地,由于地处吉兴河和倭肯河两岸,洼地最多,易受洪涝灾害。土质多为黑粘土、白浆土和黄砂土,适合各种植物生长。
本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有亚麻、甜菜和烤烟。全乡耕地面积为10.9万亩。1985年粮食亩产263斤。
乡管辖东吉兴、西吉兴、全乐、永和、合心、团山、良种场、蚕场、耕读、永兴、合庆、长太、民太、民胜、民兴、义和、一心、长胜、富兴、大阳、厚春、仁和22个村民委员会,16个企事业单位,24所学校(中学2所)。
1913年开办企业,有油坊、烧锅(酒厂)和其他手工作坊,杂货铺多处,到1938年(伪康德5年)有作坊和店铺20余家。解放后,经过“合作化”、“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企业又发展扩大,1985年乡有农具修造厂、油粉厂、砖瓦厂、制酒厂、煤矿、沸石矿等6个厂,拥有固定资产118.9万元。主要产品:原煤、沸石、膨润土、红砖、果品等,年产值可达213.7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
吉兴1927年有私塾7处,1928年(民国17年)成立第一所小学,称“依兰第十五小学”,有学生40余人;到1945年有学校17所(其中村公立国民小学校1所,屯立国民义塾16所)在校学生600余人,教师22人;1985年有学校24所(中学2所、戴帽中学5所),学生3507人,其中中学生792人,教师257人。
1913年(民国2年)本乡有私营诊所和药铺,1947年成立联合诊所,1957年8月组建乡卫生院,到1985年有乡级卫生院1处,卫生所22处,医护人员37人。
杏树乡
原名前连珠岗,1937年图佳线铁路通车改为杏树站,位于县城北部,1917年(民国6年)8月建立。面积151.5平方公里,人口20113人,有汉族18087人,朝鲜族2031人。
杏树乡靠近倭肯河,高岗地、洼地各占一半,土质含钾较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全乡有耕地115030亩,1985年粮豆亩产265斤。
本乡管辖杏树、中心、东兴、德胜、德丰、永久、兴隆、增产、原野、红卫、大西、杏鲜、东明、金刚、朝阳、永安16个村民委员会,15个企事业单位,17所学校。
杏树乡建置较早,企业基础雄厚,有农具厂、综合厂、煤矿等7个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有固定资产250万元。主要产品:原煤、机制砖、油米加工、糖果等。1985年创造产值178万元。实现利润6.4万元。
1927年2月有私塾改良育贤小学1处,学生26人。928年7月成立第八国民小学。1985年有中小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4072人,有教师259人。
民国时期有私人开业医4处,伪满时期有子清诊所等2处,1940年有县立病院杏树分院1处,1951年办卫生所,集体医疗站2处和卫生院1处。到1985年全乡有卫生院一处,村卫生所16个,医护人员52人。
抢垦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1933年(伪大同2年)建立。总面积82.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815人,有汉族9375人,满族4896人,回族508人,蒙古族24人,朝鲜族7人,苗族5人。
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南北两个荒甸子夹条大漫岗。因为接近东部山区,春季回暖较晚。境内无山地,沟堑少,坡度低,不易水土流失,土壤中腐殖质、氮磷钾丰富。主要有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水稻、高粱、谷子等。全乡耕地78059亩。1985年粮豆亩产238斤。
本乡管辖中兴、联兴、合兴、福利、前进、前程、三合、抢垦、原发、合发10个村民委员会,二矿4厂,10所学校。
1958年兴办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70万元。1985年企业产值达265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抢垦乡民国期间有私塾,1927年2月有私塾改良小学1处,1936年伪满并屯后才建立第一所小学。到1985年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2124人,有教师167人。
民国和伪满时期全乡有两家私营诊所。1952年建立了公私合营抢垦卫生所,1960年建立了抢垦卫生院,1969年佳木斯医学院二院在抢垦建立了分院,1975年大部人员和设备调回佳木斯恢复乡卫生院。
大四站乡
原名鸡心镇,是建县时的县址,位于县城西北部,1910年(宣统2年)建立。1918年(民国7年)勃利县设治时,县城建于大四站西门外。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26162人。
本乡西部群山绵延,中部丘陵起伏,土质多系黑粘土,白浆土。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高粱等。全乡有耕地139225亩,1985年粮豆亩产250斤。
乡管辖联合、苗圃、古城、西村、东村、吉兴河、曙光、小连、发展、长青、常山、金峰、开发、吉祥、东兴、山林、福兴、良种场、大连、双兴、长兴、大祥、地河子、利民、天巨25个村民委员会,24个企事业单位,26所学校。
本乡建置较早,企业基础雄厚,1918年(民国7年)有烧锅两家、油坊四家、杂货铺6家,其它手工业作坊和店铺还有石灰窑、砖窑、泥瓦作坊等建筑行业。解放后,几经调整,逐渐配套定型。1985年有煤矿(二口井)、白石厂、砖厂、食品厂、暖气片厂等企业,年产值可达185万元。
民国和伪满时期有私塾多处,民国7年(1918年8月1日)建立勃利县立第一国民模范小学校,从此勃利县开始有小学教育的历史。1929年2月,成立民办培基小学。1985年全乡有26所学校(中学1所),在校生5180人,教师360人。
解放前,全乡有私人诊所4处,1950年乡建立卫生所。相继各村屯逐步成立了卫生所。到1985年有卫生所23个,卫生院1个,从业人员46人。
恒太乡
原名邢家小铺,位于县城西北部,1913年(民国2年)建立。面积为168平方公里,人口13692人,有汉族12671人,朝鲜族620人,满族399人,回族1人,蒙古族1人。
恒太乡东西长,南北短,三面平川,一面靠山,西高东低,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谷子、水稻等。全乡有耕地65597亩,1985年粮豆亩产361斤。
本乡管辖恒太、金山、河口、荣光、长安、兴农、解放、三成、北兴、中江、东安、吉祥、景太、中合14个村民委员会,19个企事业单位,14所中小学。
恒太乡由于设置较早,手工业作坊基础雄厚,1958年后,逐渐配套成型,现有修配厂、酒厂、糖果厂、米厂、亚麻厂、煤矿等骨干企业,年产值可达千万元,实现利润百万元。主要产品:原煤、白酒、面粉、文体用品、各种家俱等。其中“红梅”牌大号象棋,荣获部级优质产品。
民国期间兴办了私塾学堂,日伪时期改造了私塾,办起了国民小学。解放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村屯逐渐办起小学,乡开办了中学。1985年全乡有学校14所,在校生4521人。教师262人。
民国和伪满时期有私人开业医,坐堂看病行医,1954年建立卫生院,相继建立村屯卫生所,到1985年已有卫生所17处。
小五站乡
位于县城东部,1910年(宣统2年)建立。面积为163平方公里,人口21237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
本乡处于半山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西走向,土质为黄沙土和黑土,春季回暖较晚。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经济作物:亚麻、烤烟、甜菜、葵花籽。全乡有耕地74821亩,1985年粮豆亩产391斤。
乡管辖保安、新民、新兴、大六、大义、驼腰、驼峰、庆云、偏脸、良种场、牧羊地、东村、西村13个村民委员会,21个企事业单位,15所学校(其中中学2所)。
本乡工业企业在旧社会仅有几户小作坊,1958年后逐渐配套定型,现有建材、食品、煤炭等10个单位。主要产品:红砖、原煤、面粉、糖果等,固定资产152万元,1985年产值为209.5万元。
1926年7月在庆云设立第三国民小学,有学生85人,到1945年有学校2所,学生140人。1985年有学校15所,其中中学2所,在校学生4873人(中学生1411人),教师231人。
伪满时期有私人诊所3处,1950年办卫生所,1953年改称乡卫生院,有医护人员18人,到1985年,全乡有卫生所13所。
长兴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1966年3月建立。总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9022人,有汉族8058人,朝鲜族796人,满族168人。
本乡地处浅山区,地形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属于东西走向。无霜期短,春季回暖晚,土质含氮量较高,不抗旱。
全乡有耕地31505亩,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1985年粮豆亩产465斤,居全县第一位。
乡管辖长兴、东新、中鲜、长胜、马鞍、东胜、柳毛河、庆丰、红旗9个村民委员会,11个企事业单位,14所学校。
1972年开始兴办企事,现有煤矿、砖厂、木器厂等。主要产品:原煤、红砖。1985年企业产值123.8万元,实现利润1.8万元。
现有学校14所,在校学生2054人,教师142人。
1960年办卫生院,到1985年有卫生院1个,卫生所9个,有医护人员22人。
罗泉乡
位于县城东北,1968年3月建立。全乡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810人,有汉、满、朝鲜、苗、蒙古等民族。
罗泉乡三面环山,一侧临水。罗泉河水穿全境。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春季回暖晚,无霜期短。土质为黑沙土,适应性强。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谷子等。全乡有耕地35520亩。1985年粮豆亩产378斤。
乡管辖罗泉、长发、红旗、新风、原兴、卫星、红星、长安8个村民委员会。13个企事业单位,8所学校。
1968年兴办企业。现有煤矿、砖厂、白灰厂、油米厂等。固定资产938万元。主要产品:原煤、机制砖、白灰,年产值达1430万元。
1948年开办小学教育,到1985年有学校8所。在校学生1650人,教师119人。
1985年有卫生院(所)8个,医护人员19名。
青山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1917年(民国6年)8月建立。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19714人,有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其中汉族占93%。
地形特点是中间高、南北低、东靠倭肯河。中邻五站河,有一道东北至西南走向的10余里山岭。有耕地89008亩,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粱、水稻等,经济作物:亚麻、甜菜、烤烟等。1985年粮豆亩产370斤,居全县第三位。
乡管辖钢铁、奋斗、幸福、中原、互助、青峰、青山、石子山、建设、太升、青龙山、勃信、龙头、新建14个村民委员会,16所学校,11个企事业单位。
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现有煤井3口,年产原煤6万吨,有乡村办、个人办的工厂、商店及饮食服务行业。
民国期间有私塾2所,民国15年8月(1926年)设立第四国民小学,教师2名,学生46名。民国16年7月在太平沟设立第六国民小学,教师3名,学生105名。伪满1938年青山屯成立第一所小学。到1985年全乡有学校14所,在校生4200人,教师247人(民办教师100人)。
民国年间有私人诊所4所,伪满时有私人诊所2处,1949年由私营诊所,发展到现在拥有140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1985年全乡有村屯卫生院20处。
镇郊乡
1964年从勃利镇公社划分出来。面积为75.6平方公里,人口13311人,其中汉族11721人,朝鲜族780人,满族739人,回族53人,蒙古族17人,锡伯族1人。
地理特征是阶梯式南高北低,黑土和腐植土占总面积68.9%,适宜植物生长,全乡有耕地55165亩。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小麦、谷子、水稻等。1985年粮豆亩产325斤。
乡管辖东岗、和平、大五、四甲、荣胜、九龙、碾子河、荣光、通鲜、新华、全胜11个村民委员会,6个企事业单位,9所学校。
乡于1964年兴办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原煤、农机配件、木材加工等,固定资产129万元。1985年企业产值达267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
1985年有学校9所,在校学生1699人,教师126人。
1969年建立卫生院,到1985年已有村屯卫生所13处。
永顺乡
位于县城西北部与依兰县三道岗接壤,1956年从恒太乡划出来。总面积为58.7平方公里,人口9356人,其中汉族9132人,满族222人,朝鲜族1人,回族1人。
本乡地处丘陵,东平川,西岗两沟,五面坡,土质多为黑砂土,还有少量白浆土。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小麦、高粱、水稻等;经济作物:亚麻、甜菜、烤烟等。全乡有耕地64426亩,1985年粮豆亩产233斤。
本乡管辖永顺、恒山、复兴、民权、荣合、先锋、东辉、忠厚、红林、岱山、富山、开荒、齐心、团结14个村民委员会,11个企事业单位,15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1所)
1962年后,开办企业,有煤矿、酒厂、面粉、食品等工业,主要产品:原煤、白酒、糖果等,固定资产90万元。1985年工业产值165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
1936年办第一所私立学堂,有学生30人。1985年有全日制小学15所。在校学生1975人,教师162人,其中民办教师71人。
1962年建立乡卫生院,到1985年有卫生所14个。医护人员12人,床位1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