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省直单位 北兴农场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根据勃利县政府和勃利种羊场的报告,决定在勃利县东北部建立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因金沙河流贯场区,命名为金沙农场。1956年4月,金沙农场扩大到密山和宝清县境,定为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核算制农场,总场部迁往密山,北兴改为一分场。1957年金沙农场归属铁道兵农垦局,更名为八五五农场。1963年1月,八五五农场总场撤销,一、五分场合并命名为北兴农场。1964年3月,北兴农场与龙湖农场原八五五农场三分场合并,仍称北兴农场。1968年12月,北兴农场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三十二团。1976年5月,改为黑龙江省国营北兴农场,隶属于国营农场总局红兴隆管理局。
北兴农场位于勃利县东北部,东靠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红卫乡,南临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乡,西接勃利种畜场,北与宝清接壤。场部距七台河火车站54公里,距勃利85公里,密山90公里、宝清95公里,红兴隆管理局135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狭长形,南北长约57公里,东西宽约22公里,总面积为778.7平方公里。场内最高点为七里嘎山峰,海拔649米,最低点在挠力河与泥鳅河汇流区,海拔159米,海拔平均高度为30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区。主要的山有马鞍山、炭窑山、北兴东山、七里嘎山、大东南山、三层山和秃山。主要的河有倭肯河系的正阳河、正阜河、窝棚河、金沙河、小顺河、龙湖河和中心河;挠力河系的泥鳅河和七鹿河等。
全场共有土地116.8万亩。其中耕地38万亩,林业用地48万亩,草原12万亩,河流及水面滩地4万亩,基建用地3.5万亩,外单位占地1.4万亩。耕地中粮豆作物占地36万亩,其它用地2万亩。全场人均占地577.5亩,人均有耕地18.8亩。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一般为:小麦50%、大豆35%、玉米8-10%、其它5%左右。
全场林业用地48万亩,森林复盖率为41%,总蓄积量101.5万立方米。其中,过熟林蓄积25.8立方米,中壮林蓄积67.7万立方米,幼林蓄积8.03万立方米。年总产量为4.5万立方米。年控制采伐量在1万立方米左右,30年后仍可继续采伐。
场区煤藏量较丰富,已开采的有向阳煤矿和团山煤矿。另外有四队、十一队和二十七队的三个小煤矿群。向阳矿的储量有150万吨以上。十七队的石灰石矿,年生产石灰3000余吨,可满足本场需要。
1985年全场有居民5942户,20216人。其中:男10477人。女9741人。大学本科40人,大学专科269人,中专340人,高中3170人,初中6314人,小学5077人,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占2483人,5岁以下的2525人。
全场职工8875人,其中:男4824人,女4051人。从事农业生产的3750人,林业生产的216人,畜牧业生产的79人,工业生产的983人,文教卫生656人,服务人员1321人,渔业、副业、商业等生产的人员787人,管理人员1083人。
全场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10个。其中:满族517人,朝鲜族41人,蒙古族30人,壮族20人,回族13人,锡伯族11人,苗族6人,彝族3人,侗族3人,达斡尔族2人。
农场分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两级。机关分党、政两部分。基层单位有:农林牧等生产队60个,工业厂矿14个,中小学校7个,医疗卫生单位3个,商业单位3个。除场部外,村屯居民点47个,分为里、中、外三片,里片22个,中片16个,外片9个。
全场地面建筑463862平方米,房屋365292平方米。其中生产及管理用房16万平方米,住宅20余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在10平方米左右。
农场主要农机设备有:链轨拖拉机264台,胶轮拖拉机163台,自走联合收割机104台,牵引联合收割机89台,扬场机72台,播种机300台,其它机引农具犁、轻耙、重耙,镇压器、中耕机、联结器等1500余台件。农用动力41511马力。载重汽车93台,特种汽车17台。拖车259台,客车32台。推土机25台,挖掘机2台。农机修造没备有金属切削机床54台,台钻52台,砂轮及抛光机40台,锻压设备7台,专用修造设备12台。基建设备有混凝土搅拌机、压刨、卷扬机等16台件。工业机械设备有:采煤饥械244台套,制矿机械15台套,制面粉机2台套,轧油机1台套。1990年购农机具东风120台,收割机20台,条播机组10台,苗带喷雾机组11台,垄作机810台,前悬割晒机5台,挠刀挠44台件,旋转锄37台。
全场1985年总播种面积366566亩,实现粮豆总产70418吨,平均亩产198公斤。其中:小麦播种168967亩,总产42866吨,平均单产251.7公斤,大豆播种149332亩,总产18659吨,平均单产125公斤;玉米播种32300亩,总产8064吨,平均单产250公斤;甜菜播种8000亩,总产9873吨,平均单产1234公斤;水稻播种6000亩,总产1200亩,平均单产200公斤。粮豆总产量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0年53537吨增加31.5%,上缴粮豆39455吨,农业总产值4022万元(1980年不变、下同),实现利润471.8万元,35个农业单位个个盈利。
农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见效较快,工程总投资159.3万元。
全场植树造林累计7020亩。抚采作业总面积为1879.1亩,生产木材2935立方米。全场无森林火灾,被评为全省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农场有奶粉厂、饲料厂、种禽队、鱼场、兽医站、配种站、产品销售门市部等单位,奶牛存栏775头,年产鲜奶850吨,产奶粉125吨,“七峰牌”奶粉出口美国。生猪存栏3549头,绵羊350只,年产羊毛1400公斤。黄牛998头,鹿226只,家禽10万只。产鱼苗7500公斤,商品鱼37吨。农场猪、禽、蛋、鱼的供应已是自给有余。
农场主要工业有:煤炭公司、制材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造厂、砖厂、印刷厂、橡胶厂等七个单位。主要产品产量:年产原煤114013吨,焦炭700吨。锯材114.4立方米,红砖243万块。面粉5792吨,豆油213吨,轮胎翻新2066条,印刷138万字。全年创产值1153万元,实现利润10.6万元。粮油加工厂盈利51万元。
农场交通运输业统一由交通科管理。下设交通监理站、公路管理站、客运站和汽车队。1985年有载重汽车93台,客车32台,各生产队供运输用的胶轮拖车259台(不包括成立家庭农场后,私人拥有的汽车、小四轮和小三轮)。场内公路贯通,延长公里总数为300余公里。
客运站每天发往七台河和勃利的班车4次,发往宝清和红兴隆的客车隔日发一次,在场内环行的每天两次。
货运主要是农场的粮食、煤炭、木材等产品的外运,和化肥、油料、农药及日用百货的内运,多年来都由汽车队和物资供应站完成,近几年来也有私人汽车进入运轮市场。
农场有国营百货商店,由于连续亏损,挂帐84.5万元。
勃利种畜场
勃利种畜场位于勃利县城东北50公里。东部以大金沙河为界,南部以倭肯河与七台河市相连,西部以庙岭同勃利县的长兴乡、罗泉乡接壤,北部以青云寺、金沙河与桦南森工局毗连。全场总面积756465亩。其中耕地10万亩,草原15万亩,可垦荒地5万亩,森林40万亩(包括人工林4万亩),水面0.45万亩,其他用地5.2万亩。
全场地处完达山余脉西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10度。境内有青云寺、迷糊山、庙岭、半拉山、梳妆楼等山峰,海拔高168—440.8米,相对高差为272.8米。有五条主要河流:挖金别河、倭肯河、小金沙河、大金沙河和半截河,均属松花江水系,场区西部挖金别河中游筑有水库一座,库容量为860万立方米。库内养鱼500余万尾,库水可灌溉水田1.2万亩,旱田1.8万亩。场区东部新筑小水库一座,可灌万亩水田。
全场总户数为3398户,总人口为14548人,其中:男7419人,女7129人。
全场共有7个民族(汉、蒙、满、回、朝鲜、布依、土家)。其中汉族人口占92.5%。
勃利种畜场建于1953年,当时以繁育苏维埃重挽马为主业,所以建场时命名为“勃利种马场”。隶属黑龙江省畜牧局。建场30年来,曾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大批优良马种,为国家的农牧业发展做过较大贡献。1980年根据省局关于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指令,由主业养马调整为繁育各类种畜。故更名为“勃利种畜场”。1984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种畜场是全省首先试行场长负责制的单位。
本场组织机构,党群序列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科、共青团委会、人武部、纪检办公室和工会;行政管理序列有:行政管理办、企业管理科、农业水利科、畜牧科、资源开发办、劳动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审计科、职工教育中心、街道办、计生办、林政防火办、基建房产科和安检科;生产经营序列有: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农机服务管理站、林业局、10个分场、21个生产队、焦化厂、煤矿、乳品厂、粮油公司、木材综合加工厂、农机修造厂、建筑公司、供销科、商店和水电站。此外还有:场职工医院、场中心学校、法庭、检察室、司法办、公安派出所、交通管理站。
市、县驻场单位有:农业银行驻场办事处、邮电支局、工商、物价监督和税务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体系。
全场有职工4635人,其中干部412人,以工代干200人。在干部中。正副处级干部10人,正副科级干部104人。另有离退休职工712人。其中副厅局级干部2人,正、副处级干部31人。1984年前,由于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营好坏统统由国家负责,企业亏损累计近3千万元。不仅将原有的8百余万元的流动资金全部吃掉,而且尚欠银行贷款500多万元,成为全省畜牧系统的亏损大户。1984年,农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承包到户、到人,工副业实行集体或全员风险抵压承包,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取消“大锅饭”,砸碎“铁饭碗”,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场10个农业分场,14个农业队。耕地10万亩,其中粮豆作物8.5万亩,饲料饲草作物0.75万亩,瓜菜类作物0.7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耕作方式,除个别承包户使用畜力外,均实行机械化作业。1984年实行农业承包,原来公有的200余台(件)农机具,全部作价转卖给家庭农场和农业个体承包户。1985年,场自筹资金50余万元,引进八十年代最先进的收获机械,约翰迪尔1000系列产品1075型150马力大型康拜因4台。结束了人工小镰刀收割小麦的历史。
1985年,全场农业生产刨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生产一览表
单位:公斤
畜牧业是本场主业,1985年畜牧种类和数量是公养黑白花奶牛393头(其中基母218头),鹿285只(其中基母63只)。公鹿188只(公鹿中马鹿10只),蛋鸡2550只,私养奶牛575头。年内加拿大援助项目——冷冻胚胎移植、接种104枚,验收妊率55头,受妊娠52.9%;参加分娩51头,产犊50头。繁殖率为90.9%,产活49头,成活率98%。
本场有森林面积40万亩(其中人工林4万亩),全场森林覆盖率为53%。据森林资源调查,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50万立方米,年平均生长量近5万立方米。造林4500亩。次生林扶育4500亩,营林生产走上了科学营、造、育、采、加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以林养林、永续利用”的营林方针。
林业还有大量的副产品,药用植物有刺五加、五味子、龙胆、柴胡、党参、百合、苍术、黄岑、防风、铃兰、草乌等二十余种;食用植物有悬钩子、野草莓、山定子、山楂、榛子、毛榛子、山葡萄、蕨菜以及木耳、蘑菇、猴头等;密源植物有椴树、胡技子、鼠李、水冬瓜、升麻、委菱菜、山果红、白桦、驴蹄菜、刺玫蔷薇以及治柳、蒿柳等;野生动物有马鹿、梅花鹿、狍子、野猪、熊、狼。还有飞龙、野鸡、野鸭及林蛙等。
人工种植人参1.3万平方米,每年以300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生产和销售。另外还种植市面极缺的龙胆草2万平方米,向社会提供所需。
本场主要工业企业有:煤矿、焦化厂、粮油加工厂、乳品厂等。
煤矿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现有4个采区、1个货场、3个汽车配件商店、1个砖厂。年产原煤10万吨,发运原煤6万吨,每年可向总场缴纳近百万元的利润。
粮油加工厂的生产能力为:年加工小麦5000吨、大豆3000吨、饲料3000吨。
乳品厂建于1980年,投资10万元建成。日处理鲜奶5吨。奶粉注册商标为“双环”牌。
勃利烟叶复烤厂
是由勃利县煤机厂转产改造的烟叶加工企业。于1982年8月13日正式投入生产,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安装、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
勃利烟叶复烤厂,隶属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有职工263人,其中党员61人。团员37人,获中级职称的5人,初级职称的37人。全厂占地面积为12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全厂固定资产投资645万元,现有
工厂由于认真贯彻了“深化改革、狠抓管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争创一流、闯过省级”的方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产品深受用户好评。在计量、全面质量管理、节能等工作升级达标的基础上,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先进企业。
省煤矿供销公司勃利仓库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供销公司勃利物资仓库,位于勃利镇城西街,占地面积22863平方米,库房面积2700平方米。
勃利物资仓库,始建于1976年,1977年正式营业,是省煤炭局投资200万元,兴建的一个物资储备仓库。仓库负责省煤炭局直属的九矿一厂生产、建设的物资供应。同时还负责全省各地方煤矿生产、建设的物资供应。
仓库有职工30人(干部7人,固定职工23人)。仓库设业务、财务、车队、总务4个股。仓库党支部隶属县委机关党委,仓库实行主任负责制。勃利物资仓库面向全省各矿,主要经销矿山机电设备,一类二类机电、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适当储备矿山抢险救灾物资等。物资的来源是由国家煤炭部、物资部定点供应。勃利物资仓库本着为全省地方煤炭工作服务的思想,紧紧把握进货质量关,力求满足用户需求。所售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并且服务热情周到,是一个微利经销物资企业。
勃利物资仓库装卸实力雄厚,备有16吨吊车一辆,5吨叉车2辆,3吨叉车3辆,不仅能承担本单位的装卸任务,而且还能够承担外单位的装卸工作。另外,为满足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车队可把急需的物资送货到门,保证了生产第一线供应。
由于进出货物量较大。装卸任务较重,经常向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制定了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知识,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人身伤亡和机械事故。
勃利物资仓库是国家计划内的物资仓库,在管理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经营上实行了费用承包法,利润与省财政厅承包,属目标管理单位。仓库有流动资金300万元,固定资产130万元,年购货额1300万元,销售总额1100万元,利润15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二队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二勘探队,隶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领导。党务工作归勃利县煤炭局党委领导。全队有94名职工,内设财务、供应、生产、设备、运输、地质、测量、总务、机电车间。
地质队始建于1976年,当时白手起家,1台唯一的75吨液压钻机,服务于勃利城乡,打普查、找露头等。到1979年,相继有了一号和二号千米钻机,除了一些勘探生产外,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水井。1981年12月2日,隶属于省地质公司第二勘探队,队部设在勃利县城西街。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质企业按着国务院“地质企业管理企业化、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队伍社会化”的要求,内部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个以投入为主的单纯生产型逐步向以创收为主的经营型转化,经过几年的探索,走出一条承包经营新路子。
企业认真贯彻“企业法”实行经理、队长负责制,全面推行承包经营、通过承包经营的不断完善,更加趋向制度化、秩序化、规范化。因此,年年超额完成指令性计划,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超“行业”标准,晋升为国家煤炭工业二级企业。
省煤炭地质公司勃利仓库
省煤炭地质公司勃利仓库,是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下属的内部仓库。它主要是为本系统内第一、二、三、四、五个勘探队供应物资材料、设备的。仓库设置在勃利县,主要是为了依兰(一队)、勃利(二队)、鸡西(三队)的地质勘探队服务。
勃利仓库建于1984年,几年来为所属的几个勘探队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生产所需的一、二类物资、设备的供应。使各勘探队在以往的几年中没有因材料供应不上而停工待料,圆满地完成了生产和物资供应工作。
勃利仓库坚持“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开拓拼搏、立志勘探”的企业精神,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了《标准化仓库考核标准》,建立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实现了责任指标化,管理科学化,物资摆放条理化,保管员基本功普及化。安全生产经常化。经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批准,省煤炭地质公司勃利仓库晋升为国家煤炭工业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