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面积种类

第一节 作物面积种类


  民国时期地多人少,地主、富农、自耕农占有土地,种植作物种类多以私人经营者的意愿而增减。主要作物是大豆、高粱、玉米、谷子。其中:以高粱种植面积比例较大。其次是供给口粮和饲草的玉米和谷子。小麦是根据劳动力多寡情况而种植,因小麦种植早,不铲趟,收割在农闲期,所以它是调整劳力的品种,其他杂粮多为自用,根据需要种植。
  东北沦陷时期,全县人口增多,土地经营者仍是地主、富农阶级。贫下中农为了生存,向地主租种土地。地主种植是为了赚钱。所以种植的品种仍以商品粮为主,而贫苦农民主要是为了糊口。因而多种植高产口粮作物,如高粱、玉米等。据1939年(伪康德6年)调查:种植大豆面积占第一位,其次是高粱、玉米。亚麻面积为2365垧。
  附:1939年(伪康德6年)勃利县土地利用调查表
  
  1939年(伪康德6年)勃利县土地利用调查表
  单位:垧


  1949年以来,农民根据地势、土质、气温、日照等自然地理条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种植农作物品种自行选择。大体分布为,低洼地区主要为水稻、大豆、小麦;岗川平原区主要是玉米、大豆、小麦;半山漫岗区主要是小麦、大豆、薯类。
  北部低洼地区,包括9个乡(镇)36个村,见下表。


  本区系倭肯河沿岸的狭长地,地势低洼,海拔在200米以下。年平均活动积温为2598度,80%保证率为2445度。无霜期120—125天,耕地面积为23.9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6%,土质肥沃,有机质平均为3.86%,适于水稻、大豆、小麦生长。1980年统计,播种23.68万亩作物,粮豆平均亩产280斤,比全县平均亩产269斤多产10.4%。
  中部岗川平原区,包括11个乡镇103个村,见下表。


  续表


  本区系县中部平原和部分缓漫岗地块,地势平坦,年平均积温2500—2600度,无霜期平均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520毫升左右,适于作物生长,全区耕地面积为82.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53.7%,是全县增产粮食的主要产区。
  半山漫岗区,包括10个乡镇、47个村,见下表。


  本区地处山川漫岗,主要分布于“勃七”、“勃依”公路以西地带,无霜期平均为119~124天。年平均活动积温2370—2485度。全区耕地面积3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1%。
  山间种植区,包括6个乡镇22个村,见下表。


  续表


  本区处于沟谷山地,地形复杂,变化较大,耕地开荒年限较短,自然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无霜期110天左右,平均活动积温2300度,九月初出现早霜,平均降雨量为600毫升,局部小气候差异较大,日照时数较短。本区耕地面积10.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7%。
  全县农作物布局,大体有三个特点:
  人民公社化之前,农作物布局的主要特点是:大豆播种面积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1948年—1957年平均每年大豆播种面积为29.7万亩,占播种面积24.2%。小麦在50年代初期,因锈病影响,播种面积不到10万亩,后来推广了药剂拌种,恒温浸种和采用抗锈病品种。1952—1957年,小麦播种面积平均每年达16.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8%。高粱每年平均播种面积达21.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1.9%,接近80年代的两倍。玉米每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4.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1.9%,是本县玉米播种面积最少时期。
  人民公社化之后,由于单纯追求多种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平均每年播种面积为34.3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28.9%,比公社化前增加5.2%;大豆面积明显下降,平均每年播种18.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15.7%,比公社化前下降8.5%;小麦、谷子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水稻播种面积随当年水量变化有增有减。
  70年代后,大豆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平均每年播种为17.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14.4%,比公社化时下降1.3%;玉米面积上升为历史上最多时期,平均每年为3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2.8%,比公社化时增加3.9%。
  80年代,从1980—1985年,作物面积受价格影响,又有很大变化,仅这6年统计,玉米平均播种面积3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2%,比70年代前下降0.8%;大豆播种面积平均22.1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19%,比70年代上升4.6%;水稻播种1985年已达5万亩,是上升趋势;高粱、谷子播种面积逐渐减少。
  
  1949—1985年粮食播种、产量一览表



  续表



  作物种植从历史上看,规律是:开荒头一两年主要种植早熟作物,如大豆、谷子、小麦、大麦、荞麦、糜子等。以后随土壤熟化,逐年增加玉米、高粱等作物。
  民国初期,小麦、谷子种植比例较大,主要以民食为主,后来随着地方工业发展和交通发达,开始播种小麦、大豆等工业原料作物。
  东北沦陷时期,农作物种植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四大作物为主,水稻比较少,小杂粮如糜子、荞麦、小豆、绿豆等发展缓慢,经济作物如晒烟、芝麻、苏子、线麻等开始种植。
  解放后,随着粮食商品率的增加,高产稳产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建国初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有少量的小麦。1955年,初级社时期,各种作物种植,按国家计划,按比例种植,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稻面积开始扩大。经济作物恢复了亚麻(因为伪满时期种植)。薯类、菜类、特别是马铃薯提到了一定位置。其各种作物种植情况是:
  小麦 民国时期小麦播种面积只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左右,后来随土地大量开垦,人少地多,为适当调解劳力,小麦面积逐年扩大。1942年(伪康德9年),小麦种植,仍占较大比重,后来由于病虫危害,种的多,收的少,小麦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49年,小麦播种6.1万亩,仅占播种面积6%。1955年办初级社,推广新式马拉农具,小麦面积由原来的6万亩增加到20万亩,占播种面积17.2%。1955年高级社时期,由于扩大高产稳产作物,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平均年年都保持在15万亩以上,亩产由1949年53斤普遍增加1倍。
  玉米 全县种植玉米有悠久的历史。民国时期种植面积不大,一般占播种面积的3.5%,以解决民食为主,商品率很低。东北沦陷时期,玉米种植比例逐年上升,1936年(伪康德3年)玉米面积。占播种面积18—20%。解放初,由于大豆滞销,使玉米面积由1945年的10%,到1948年上升为30%以上。建国后,种植面积按国家计划实施,玉米面积有所减少。初级社时期,玉米面积只播18.4万亩,比1949年31.6万亩减少13.2万亩,高级社初期,政府强调多种高产稳产作物,玉米面积又发展到42.5万亩,比1957年增加一倍多,从此玉米面积始终保持在3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所以能稳定,主要是高产稳产。50年代10年平均亩产为276斤,其中:最高年份1959年,亩产达到391市斤,最低年份1954年亩产为270斤,其中: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亩产减少到74斤。70年代10年平均亩产368斤,比1949年提高3倍,最主要增产因素是推广了玉米双交种,实行坐水埯种,一埯双株新技术。
  大豆 本县栽培历史较长。从民国时期开垦土地起,就播种“洋犁片”豆子,凡垦荒头两年基本是播种大豆,当时大豆商品率也是很低的,主要解决人吃马喂,那时出卖大豆,要去依兰(三姓)和鸡西南的梨树镇,当地销售很少。伪满时期,农户主要靠租地种,加之耕作粗放,产量少,粮价低,大豆播种面积始终没有提高。1939年(伪康德6年)起,到1945年平均播种面积,不超过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
  1949年后,大豆列为国家主要工业原料之一。每年要按比例保证播种一定数量的大豆,特别是50年代,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豆面积平均每年都保持在28—30%。60年代,稳定在17%左右,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将经济效益列为经营生产的主要目的,大豆价格上升,大豆面积逐年提高,平均每年都保持在25%左右。1985年大豆面积达47.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4.8%。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民国时期,亩产可在100—120斤,东北沦陷时期不超过150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加之改善田间管理,50年代平均亩产154斤(1950年达到196斤)。60年代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加宽播幅等新技术措施,10年平均单产为173斤,比50年代提高12.4%,最高是1968年达到260斤。70年代,单位面积产量相对稳定。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科学种田,单产又开始上升。1985年推广“合丰25”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300斤左右。
  谷子本县种植谷子有近百年历史。垦荒之后,头茬庄稼多种“洋犁片”谷子,解决土地生气和早熟。民国时期,随着开荒的土地集中,大牲畜不断增加,谷子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以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但种谷子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8%。东北沦陷时期,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2%左右,谷子面积又有扩大。解放后,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大牲畜的增加,为支援解放战争,谷子面积增加到15%以上。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承包户收入高,奔机械化劲头大,大牲畜减少,加之谷子单产低,谷子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1985年已下降到占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高粱 本县种植高粱较其它作物历史较短,因为它是高产不稳产作物,就本县情况试种高粱是十年九不收,据资料记载,1928年(民国17年),勃利县才开始种高粱,到1929年(民国18年),在开荒较早的土地上才较大面积地种高粱,主要解决马料,一般占总播种面积5—10%。直到1939年(伪康德6年),高粱种植比例才发展到15%。建国后,高粱播种面积始终没有超过15%,1983年,联产承包之后,高梁的播种面积更少。
  水稻 本县种植水稻,从1930年(民国19年)开始,少数朝鲜族农户在倭肯河岸小块种植水稻。1932年(伪大同元年),发展到汉族农户靠大小河自然流水种少量水稻。1934年(伪康德元年)之后,靠倭肯河两岸大量开荒种植水田3万亩。由县公署开拓科组织的太平、稻田、鲜满、兴亚、勃利、连珠岗等朝鲜族7个农场720户,种植水稻供日本人口粮,加之少量汉族人种植水稻面积有3.2万亩。
  解放后,1945年—1949年,水田面积已扩大到4.5万亩。从1950年开始,着手恢复倭肯河拦河坝和部分灌区工程及兴修水库,水稻面积不断增加。50年代,水稻面积达7.4万亩,种植水稻高峰期,全县达到11.8万亩。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又加上瞎指挥风,全县水稻面积下降。为4.8万亩,比50年代减少2.6万亩。80年代,又恢复了水田种植面积。特别是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稻面积大幅度上升,单产逐年提高。1985年,水稻亩产已达414斤,比建国初期50年代,亩产259斤提高59.84%。
  全县种植经济作物,不但有悠久历史,而且品种较全。民国时期,农民就有种线麻、苘麻、苏子、芝麻、葵花籽,小绿豆等的种植经验。1941年(伪康德8年),根据国防工业原料需要,开始种植亚麻,到1985年已有近50年历史。从1955年试种甜菜,1957年甜菜种植面积达3.3万亩。1960年种植烟草195亩,1975年试种烤烟4000亩,1976年种植烤烟面积达1.1万亩,1985年发展到2万亩。
  薯类及蔬菜,从开荒斩草开始,就开始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土豆近万亩,到1985年扩大到近3万亩。

  附:1949—1985农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