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四节 栽培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前,农业生产主要以农业24节气的农谚为依据掌握播种期,“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1958年大跃进年代,由于农业生产瞎指挥,在播种期上也吃了不少亏,使农民遭受了严重损失。1962年之后,较好地掌握了播种期,每年都在清明前后种完小麦,小满前种完大田。从80年代起由于气温变化,播种期又提前,一般在3月20日播种小麦,到5月20日前播完大田。主要栽培方法:
小麦 建国初期采用对犁播种,加宽苗眼和三苗眼的种法,比过去有所改进。1952年全面推广新式农具后,推行平播,先后采用15厘米,12.5厘米原行播和15厘米交叉播,7.5厘米窄行播。1956年之后,又采用30厘米宽行播。
大豆 从民国期间起。即采用跟犁扣种或一犁挤的传统种法。60年代采用播种机后,有30%大豆面积推广平播起垄经验。后又推行大垄宽播的种法,又称“满垄灌”的方法,垧保苗30—40万株。
玉米 解放前,多采用跟犁扣种,一步一埯,但保苗株数少,一般不超2万株,随着工具改革,出现多种播种方法。1954年推行单株埯种,等距1.8尺,刨埯、点种、把粪、培土一次完成,但面积不大,占玉米播种面积15%左右。1960年又改大垄,推行人工划印一埯双株,垧保苗达5.5~6万株,获得成功。
1962年推行玉米、大豆问作。如18:12:6:9等间作方法,玉米增产大豆减产,停止推行。1976年推广学习延寿“营养块”育苗移种经验,仅推行一年。此后,又把埯种的播种方法应用到现在。等距、刨埯、把粪(化肥、底肥)、点种、培土五道工序一起完成。另外推行春旱坐水埯种也是成功的,垧保苗6万株,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700斤。
谷子 1949年前的传统种法,耲种窄苗眼不到1.5寸,亩产在60斤左右,1950年后经过工具改革,到195.3年推广谷子宽种,此法延用到今天。
高粱 传统种法有扣种和耲种。1950年后,除保持耲种之外,有30%面积推广双条播。1966年推广外地垄上双条播,留拐子苗的方法,至今仍为宽苗眼拐子苗。
水稻 传统种法是催芽“漫撒籽”。在集体的优越条件下,已推广多种科学种法,50年代采取育苗插秧;80年代采取“旱育稀植”、“育苗抛秧”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