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勃利地区垦荒至今近70年,在土壤中含病菌较多,虫害也较严重。
  病害 禾谷类黑穗病(乌米),主要有小麦散黑穗、腥黑穗;谷子、糜子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丝黑穗(包乌米)。解放前,上述病害都很严重。据材料记载玉米、高粱发病率严重时达10—50%。水稻稻瘟病,个别地块竟达60%以上。1950年后,应用王铜。赛力散拌种和选用抗病品种,很快得到控制。70年代,赛力散停止使用,各种作物黑穗病又有所回升。近几年来,通过轮作换茬,选用抗病品种。清水洗种,恒温浸种催芽和使用多菌灵等农药拌种,又得以控制。
  虫害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蛭虫)、“地老虎”(截虫)危害大田作物和蔬菜,玉米食心虫、螟虫、苗期甲虫、高粱蚜虫、黏虫、菜青虫等都发生过。1955年全县发生较严重的黏虫病害,面积达74万亩,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1963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近45万亩。
  
  虫害防治面积
        单位:万亩、吨



  1958年县组建农业技术推广站,增设了植物保护项目,有专人负责病虫害防治工作。每年春季都要专门组织植物保护训练,夏锄之前在镇郊、小五、倭肯、双河、杏树等乡镇设防虫预测预报点,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早消灭。